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不单从领导人政策的视角切入,而是从台湾民众的角度,呈现台湾社会多元的意见,科学地调查战后台湾民众身份认同发生变化的现象,并分析认同发生变化的影响要素,为大陆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增进大陆对台湾民众心态的认识,避免误判形势,以促进更和谐的两岸关系。 本论文围绕着影响台湾民众身份认同变化的各个影响要素:领导人政策、省籍、世代、政治变化、两岸民间往来等要素,透过家庭记忆、学校教育、个人经验、历史记忆、世代集体记忆与政治民主化、台商融入大陆社会程度等角度,展开论述,并说明各影响要素的相互关系。在政策要素方面,战后至2008年的台湾当局领导人依序是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到陈水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的出身背景与个人信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引导台湾民众建立不同的身份认同。在省籍要素方面,由于本省人与外省人群体各自具有独特的家庭记忆与差异的个人经验,使得本省第一代与外省第一代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度有所差别。在世代要素方面,台湾社会里有三个接受不同教育系统的世代,分别是日据时代的“日本化”教育、两蒋时期的“中国化”教育,以及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以台湾为主体的教育。教育内容随着执政者的民族想象与政治目标而改变,对不同世代的身份认同起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台湾民众从爱中国,进而到爱台湾。在政治要素方面,本土化在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台湾人当家作主”的旗帜,对抗国民党政府与外省人统治集团,走向极端的政权本土化的趋势。两岸民间往来要素方面,主要是沿着两岸经济关系的主轴,随着日益增多的民间往来,以台商为主体的“两岸族”,开始扮演两岸间的重要角色,透过与大陆本地人的接触,提高对大陆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社会适应程度高者,发展出双重认同的比例也高。 最后,本文归纳出下列五点研究发现:(一)领导人的政策对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二)家庭记忆是构成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前提条件;(三)学校教育是塑造身份认同的有效手段:(四)政治民主化的本土化特点加剧了台湾身份认同:(五)两岸民间往来频繁有助于形成“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身份认同,即台湾人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归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