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目标,建设和谐城市必然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城为研究载体,探索通过城市规划推进其城市和谐的可行途径。论文首先从城市和谐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吴志强指出,“和谐城市”包含三个向度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形式和谐——空间功能分区的和谐——社会和经济的‘理性’和谐——‘多元与复合’的和谐(回归到以人为本)——更深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城市”是和谐城市的发展轨迹。利用高特第纳(Gottdiener)和亨切森(Hutchison)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在“和谐城市”思想指导下,提出“社会空间和谐性”的概念。在借鉴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社区)社会空间和谐性分析的钻石模型。和谐社会空间包括多纬度的空间和谐:物质空间、经济空间、行为空间以及制度要素,文中强调和谐模型应是收敛的。利用这一收敛性的钻石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几种不和谐模式。以收敛型的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以大学城为研究对象,建立物质空间、经济空间、行为空间、制度的四维度和谐分析体系框架,对四个维度的要素和谐与更重要的互动和谐进行研究,建立多级分析要素,构成了本文的整体分析框架。论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广州大学城的物质空间现状、行为空间现实和经济空间效应等多个维度,发现广州大学城表现出“社会空间分化”的趋势,居住空间缺乏,校园与保留村空间区隔,不同社会主体之间互动匮乏。尽管存在经济联系,但正式制度安排的缺乏使得各个功能组团缺乏交流,更使其互动缺乏引导。总体上,物质空间的单一性、区隔性造成大学城社会主体行为、经济空间的相对性边缘化,带来社会空间整体的不和谐。通过对对原有大学城规划的检讨分析,借鉴“公共领域”理论,指出培育物质空间的公共性和多样性是推进广州大学城社会空间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对大学城的空间调整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未来大学城物质空间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弱化区域边界,强化公共机能。以此理念为基础,结合现状大学城居民的实际需求,具体分析了大学城物质空间调整带动经济空间、行为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和谐的相关规划调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