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大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陆源物质“源-汇”体系,大量的陆源物质从亚洲大陆输送到边缘海,进而进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大陆边缘沉积形成了重要的沉积体系,记录了丰富的全球变化信息。重塑亚洲大陆边缘古环境演变史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采自泰国湾及邻近海域的42站表层沉积物和T93重力沉积物岩芯(9.9261°N,100.6442°E)样品进行了Sr和Nd同位素、稀土元素以及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年代学、颜色反射率、粒度等数据资料,分析了泰国湾沉积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和搬运,讨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西部的物源变迁。表层沉积物87Sr/86Sr平均值为0.7241,143Nd/144Nd平均值为0.5121。87Sr/86Sr最低值为0.7109,出现在吉兰丹河河口,最高值为0.7467,出现在湄干河河口;143Nd/144Nd最低值为0.5119,出现在湄干河河口,最高值为0.5122,出现在金瓯角以西海域。研究区内87Sr/86Sr和143Nd/144Nd的分布特征近似相反,87Sr/86Sr高值分布区,143Nd/144Nd值低。根据Sr-Nd同位素特征,泰国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沉积区:(1)西部沉积区,包括曼谷湾和宋卡以北的泰国湾西部。87Sr/86Sr平均值为0.7279,143Nd/144Nd平均值为0.51206,沉积物主要来自湄干河。(2)西南沉积区,包括宋卡以南到吉兰丹河河口附近的泰国湾沿岸。87Sr/86Sr平均值为0.7162,143Nd/144Nd平均值为0.51211,沉积物主要来自吉兰丹河。(3)东部沉积区,位于金瓯角西侧海域。87Sr/86Sr平均为0.7231,143Nd/144Nd平均为0.51212,沉积物主要为湄公河入海物质。末次冰消期以来泰国湾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可以从底到顶划分为4个阶段:(1)第Ⅰ阶段(14600~11700 cal.a B.P.):该阶段为低海平面时期的陆相沉积,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Na、K、Ca等活跃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较低,Ti、Zr、Ba等含量高,表现出强烈的化学风化特征;δEu平均为0.60,(La/Yb)PAAS平均为0.92。沉积物以来自马来半岛为主,但分异程度高、成分较复杂。(2)第Ⅱ阶段(11700~8000 cal.a B.P.):该阶段为海平面快速上升的滨海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粉砂组分含量开始增加,Mg和Mn元素大幅升高,Fe、Ti含量减少;δEu平均为0.58,(La/Yb)PAAS平均为0.99,物质来源主要为马来半岛。(3)第Ⅲ阶段(8000~4000 cal.a B.P.):该阶段为高海平面时期的陆架沉积,沉积物包括粉砂和粘土质粉砂,Mg、Na、Ca含量明显增多,化学风化程度减弱;δEu平均0.60,(La/Yb)PAAS平均为1.08,沉积物主要来自中南半岛。(4)第Ⅳ阶段(4000 cal.a B.P.至今):该阶段为海平面稍有下降的稳定陆架沉积,沉积物主要为粉砂,沉积物元素总体稳定,现代沉积体系基本形成;δEu平均为0.62,(La/Yb)PAAS平均为0.97。沉积物物源组成与现代趋于一致,主要来自马来半岛,其次为中南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