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省思——陆九渊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心性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人道思想展开论述.首先,文章对陆九渊所建构的心本论作了简要的阐述.依循儒家通体洋溢着人文精神的总体天人宇宙视野,宋儒力图为人之所以为人寻求形上根据,而陆氏心学的建构是对朱子理学的回应,因此,文章从探讨陆九渊与朱熹在心体与性体上的区别与差异入手,以明示陆九渊心本论的独特创见.本文认为,在陆氏那里,"心"具有本体的意蕴,一方面,它是根源性的范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是道德原则与道德践履的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超验的品格,与宇宙之理相同一,保证了它形上的规定.通过"心即理"思想的阐发,陆九渊改变了朱熹在形上形下相分格局下呈现道体的方式,消解了理作为终极根据的外在性与客观性,这不仅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而且也打通了"我"与宇宙的隔阂,进而使人道的终极根据指向了天人一体无隔的理想境界.其次,文章对陆九渊的工夫论进行了论述.本文指出,在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后,陆九渊又为人道的呈现提供了具体的工夫路向."心体"的普遍性保证了人人都涵具着与圣贤无二的善性,但现实中却有恶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陆九渊探讨了恶之根源并提出了以"发明本心"为宗旨的易简工夫,具体展开为"剥落"、"减担"、"辨志"、"存养"等.正是在为学之方上,陆九渊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文章试图通过对二人工夫路向之差异的探讨.来阐明二人不同的致思方式,从而彰显出陆九渊为学之方的简易直捷以及相应于践履的心学特色,揭示其在回应朱熹"格物致知"的支离之弊中所做出的努力.最后,文章围绕"如何做人"的落脚点--理想人格的具体内涵来展开对陆九渊境界论的阐述.本文认为,在陆九渊看来,相应于对时代问题的回应,理想的人格首先应确立起自身的德性生命,其次更为重要的则是应通过切实躬行践履、创建辉煌的外王事功,令社会人生步入和谐而理想的正途,并进而使宇宙间的一切皆价值理想化,以此成就起真正与宇宙一体无隔的"大我".在此理想人格的具体规定上,陆九渊尤其注重了具有自立、自重、自作主宰之精神的豪杰气象,唯此,才能更好地坚守与实现自身的道义理想,展现自我的价值.同时,文章通过他对重实行、重实效之圣人内涵的理解,揭示了其心学鲜明的实学品格.可以说,对社会人生的现实关切以及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之指向始终贯穿于陆九渊的学术追求之中.此外,文章还对以禅学攻讦陆学的做法予以分析,指出二者虽有道契妙合之处,但毕竟精神旨趣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者所探讨的,是以并不贯注道德意识的心性说为理论根基的成佛之道,而后者则立足于儒学,探究如何在宇宙社会人生中"大做一个人",即如何以仁义等道德理念为支撑来力求实现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两者理论建构的基点与最终归宿不同.因而,本文认为以禅来评说陆学至少没有抓住陆学的精神实质.总之,本文通过对陆九渊思想较为全面的论述,阐明了其心学视野下的人道之意蕴,进而昭示了陆氏心学在宋明理学发展的地位与价值,透显出陆九渊之为陆九渊的个性魅力.
其他文献
狄尔泰毕生都为建立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地位而努力,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不同的是,他的精神科学以完整、丰富的生命出发点,从而具有了新的、在狄尔泰
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研究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思考.它的提出基于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现象的制度分析和关于制度变迁本身的研究.制度变迁和观念变革方面,马克思主要是思考了
作为达尔文主义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新进展,社会生物学用基因进化理论来解释人类行为及社会生活.它重视遗传物质流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视为研究一切人类行
丁文江是民国科学界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工作者。具体而言,首先,丁文江是民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创办了民国第一个现代地质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民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基础。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特征是农业、工业、生态三种社会形态交织,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矛盾突出,中国持续健康发展对环境伦理的规制与指导作用需求迫切。文章全面剖析马克思的自然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生态的视角考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反思当代人类生存发展与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站在了时代的前列,敏锐的看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