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肠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涉及多种相关基因的变异,导致个体对此类肿瘤的易患性增高。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人胃肠肿瘤发病的遗传背景、基因变异特征,为遗传性胃肠肿瘤基因诊断、分子监测建立基础。【方法】针对133例结直肠癌,其中2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继发的结直肠癌、35例符合Bethesda标准的结直肠癌、7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蛋白截短检测、多重PCR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多重探针连接依赖性扩增以及DNA测序等技术,分别检测hMLH1、hMSH2、APC、MYH基因中的小片段和大片段的变异。针对105例胃癌,其中54例具有典型胃癌家族史、43例低龄发病或伴不典型家族史、8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NA测序技术,分别检测hMLH1、hMSH2、MYH基因中的小片段变异。【结果】34/7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为微卫星不稳定阳性(MSI+),MSI+现象在低龄组患者中总检出率较高,其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患者主要分布在低龄组,微卫星低度不稳定(MSI+-L)的患者主要分布在高龄组。9/35例符合Bethesda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3/34例MSI+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hMLH1、hMSH2基因的胚系错义突变(9例)或大片段缺失(3例),其中hMSH2基因第7外显子内频发突变(以检出第390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Leu390Phe居多),其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多发生在低龄发病的患者中;hMSH2基因大片段缺失突变均发生在符合Bethesda标准的低龄结直肠癌患者中。13/2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继发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APC基因的胚系无义突变(4例)和移码突变(9例,其中1例为首报突变);突变发生于APC基因前1/3或后1/3区域内,FAP患者具有轻症表型,突变发生于APC基因的中段,FAP患者具有一般的典型症状,而发生于密码子1309附近的突变将导致FAP患者出现重症表型;18/42例MSI-的散发性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