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革与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探索:留美学人的中国文化书写(1900s-1930s)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运动是20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社会危机日趋激化以及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双重背景之下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以来,中国原有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世界观一一崩塌,以西方为师,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一个尝试。日本和欧美国家也努力强化对于中国青年一代的教育权的争夺,试图培养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努力吸引中国留学生,形成中国20世纪前期影响巨大的留学运动。在20世纪前期排华运动的影响之下,美国本土华人很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这些留美学生形成了美国华裔知识群体的主体。因而,为了方便行文,本研究交替使用“留美学生”和“留美学人”。在留学生中,20世纪之初到30年代之间的留美学生无疑是留美学人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他们通常有着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背景,这构成了他们思考基础和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但19世纪中期以来传统文化权威的崩塌也使他们同时以怀疑主义的态度来反思中国的古老文明;对于西方文化,他们一方面或多或少地持有中国传统对于其他文明天然的优越感,以及对于异域文明自然的排斥,另一方面又对于西洋文明船坚炮利以及科技的发展倾慕不已。而在西方,19世纪末以来的各种矛盾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失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荡。中国和西方矛盾的社会与现实世界造成了青年知识分子内心与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特征。所有这些因素,也使留美学生未能如美国所期待地那样盲目美国化和基督教化,成为美国利益的代表。他们承袭儒家知识分子“明道救世”的传统,将中国的未来肩负在自己身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时代潮流中来,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变革。而在“以西方为师”的留学体验中,在巨大的文化阵痛之中,用批判的眼光,将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作为视野转换的基点,在相互对照中对自身文化进行阐释,并试图重建一种新的、适应当代社会的新文明。本研究以20世纪开始到30年代中国留美学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这一时期留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和思想环境,然后以吴宓和梅光迪、胡适以及林语堂等几位代表人物为例,分别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留学学人在这个“重新估定一切”的时代在东西和古今的对比之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并试图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作为20世纪前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基本预设和社会主流思想之下,对于中国文化如何反思?他们的海外学人身份以及留学体验在何种意义上影响到了他们的中国文化态度?他们的中国文化书写对于当今社会有何参考意义?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既存在着同现代化冲突的一面,也因其历史与传承性,有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体系性,也成为在传统熏陶之下的20世纪前期中国学人思考的基本立场,因而,即使主张全盘西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也无法完全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留美学生,无论激进或者保守,作为最接近西方,思想最活跃、最先进的一群人,他们的立场、他们的文化批判和选择都超出了个人和少数群体的意义,而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因而对他们的研究便超出了留学生史或者甚至文化史的范畴,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本研究是在中国史专业下“传统文化国际教育”方向的研究成果。传统文化国际教育的研究方向是在特定时期为主动适应国家要求而确定的。近三十年来,尤其是十多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此过程中,需要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既要充分掌握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又能具备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特别是在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专有术语进行对外表达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能够外国人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讲中国故事,塑造当代中国的形象,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读甚至偏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外,本研究也是“传统文化国际教育”方向博士培养专项计划的系列研究之一,将与本计划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共同形成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特色,并计划在未来以英文出版物的形式整体呈现。基于以上考虑,依照培养计划,本论文用英文书写,旨在面向国外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话交流中争取主动权,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本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问题,并详细界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以及研究对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 20世纪前期的留美运动,讨论了近代留美运动发生的背景、留学生的教育背景、籍贯、资金来源等各种情况。最重要的是以以上内容为依据,讨论了留美学人区别于其他同时代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第三章阐述了 20世纪前期美国的中国形象以及当时的美国社会。20世纪前期中国的激烈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变革,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知识阶层影响不可估量;而一战前后的西方也经历着各个层面的巨大分化和变革。这些因素合力造就了中国留美学生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理解和反思。第四章集中探讨中国留美学生中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作为19世纪末以来以西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潮流中逆流而上的一个群体,文化保守主义者并非一个封闭的、盲目保守的群体,而是一些知识分子在在西方学习的体验中,基于民族主义的文化保守。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将本土文化看作中国精神的象征,尊重传统,秉持反激进的文化立场,更倾向于以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补充西方某些内容的改良作为解决中国危机的方法。第五章主要以胡适为例讨论全盘西化论。这些知识分子着眼于中国文化的弊病,希冀能够用西方文化作为治愈中国的良药。不同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二元论,在西方物质文明之外,胡适还希望能用西方政治思想来改变中国,用西方学术范式重新阐释本土文化。他强调“重新估量一切价值”,以新的、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西传统,而并非完全抛弃中国文化传统。他期望能以“全盘西化”消解文化的固有惰性,从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合适的支点来达到相互理解和补偿。因而他的西化主张,与其说是“全盘西化”,不如说只是两种文化结合的一种方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去彼取此的全盘西化。第六章主要讨论了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另一群体。他们在教会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因此与其他留美学生不同,他们的文化血统在某种程度上是混血的,对于两种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因而,他们不是在中国文化本位和西方文化本位之间选择,而是他们站在“他者”的位置,对于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相比较于中西文化各自特征或者优劣,他们更关注人类的普遍价值,并试图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找普遍性和共同价值,从而得以在两种文化之间达到相互理解和溶合。第七章主要研究了留美学生出版物所体现的对留美知识分子群体更普遍意义上解读,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态度与思想倾向。可以看出,和前文所述少数典型人物所体现的思想和文化特征类型大致吻合。第八章为结语。在20世纪前期,留美学生作为过渡人,在中西和新旧文化的体验、比较和反思中,重新思考和评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调适,并为中国危机和未来命运提出自己解决方案。作为那一时代站在文化前沿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思考和文化书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留美学生的整体风貌,也对于当时以及此后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思考,固然有其时代性特征,但在文化冲突之中他们的文化反思,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对于实现中国文化复兴也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一般呈红色,干燥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亦名丹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丹参酮类化合物作为丹参主要药用成分之一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一株丹参白根自然突变体及其自交后代为研究材料,联合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深入解析白根突变体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究丹参酮生物合成下游未知途径及其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及国家水安全建设的发展,寒冷地区在建和拟建水利水电民生工程日益增多,将废弃橡胶轮胎破碎后用于水工混凝土中,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橡胶的掺入使混凝土细观结构重新分布,增强了混凝土的变形适应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混凝土强度,使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和冻融损伤后的受压损伤演化规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混凝土宏、细观结构的冻融响应和受压破坏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摩擦系统的核心部件和技术依赖于低摩擦与高耐磨的高温固体润滑材料,特别是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摩擦学性能的固体润滑材料。但目前还未发现一种宽温域内具有低摩擦与高耐磨性的自润滑涂层,室温至高温的连续性润滑问题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自润滑涂层的连续性润滑问题,提出多层多元自润滑涂层的结构设计,并系统研究了多组元成分和多层结构对自润滑涂层的微观结构、力学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意识形态的传统斗争格局,随着网络新媒体运用的大众化、网络传播的高速化和网络表达的匿名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在这个主阵地,谁能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引领潮流、引领时代,谁就能汇聚人心、引导舆论。在这种新形势下,能否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这个“双刃剑”,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直接关系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布局和国家事业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保障,也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研发投入总额位列世界第二,但研发强度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活力,政府采用了众多创新激励手段,创新补贴就是其中主要方式之一。政府的创新补贴在客观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本,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以及各种录音设备的高度普及,司法诉讼领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司法话者识别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虽已开始司法录音检验技术研究与应用,汉语的司法话者识别技术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尚有一些应用基础理论需深入研究。汉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话者识别研究就是其中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实践中,由于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的提高、被告人受趋利避害心理的影响,他们在违法犯罪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的录
《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的立法体制伴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其间还经过了2015年《立法法》修改,通过基本法律来规范立法活动的意图日益明显。与此同时,立法学研究逐渐聚焦《立法法》并关注对该法进行规范释义,这种视角在未来立法学研究中将更为显著。与传统立法学研究更多偏向立法对策或建议不同,立法法释义学主要阐释《立法法》条文的规范内涵,从而明确立法规则和界限,最终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e Siebold&Zucc.)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其枝叶是紫杉醇(PTX)提取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东北红豆杉中PTX常用的提取方法往往存在时间长、能耗高、安全性低以及有机溶剂使用量大等不足,给PTX大规模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PTX作为一种天然抗癌药物,对乳腺癌、卵巢癌及肺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目前在临床应用中PTX主要以注射
1915年—1926年,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法文原著(?)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的陆续问世,很快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著。1940年,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翻译的汉译本出版,成为翻译史、语言学史上的伟大壮举,加快了中国音韵学及方言学研究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本文立足法文原著与汉译本的文本,通过对照和比较,对汉译本改动、删除、
<正>在互联网语境下,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立足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国家音乐中的优秀元素,赋予传统民族音乐以新时代的艺术特色,是拓展与丰富民族音乐内涵的重要方式。《互联网语境中中国音乐的国际视野》是由喻辉、斯蒂芬·怀尔德主编的“互联网语境中中外音乐交互影响研究”丛书之一,本书以互联网为背景,以中国音乐的传播发展为基础,基于国际视野,分析中国音乐的全球化发展路线,提供中国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