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基改性制备超支化聚酰胺胺功能材料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超支化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高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人们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在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理论的完善、未知性能的挖掘、新颖现象的解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本文在超支化聚酰胺胺合成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化学改性方法来制备功能性材料,拓宽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应用范围,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用金刚烷胺改性端双键的超支化聚酰胺胺,制备新型的温度和pH双重响应性智能材料。即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摩尔比为2/1的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1-(2-胺乙基)哌嗪聚合得到端双键的超支化聚酰胺胺;然后利用金刚烷胺为末端改性剂,使其与超支化聚酰胺胺的末端双键进一步加成,得到金刚烷胺封端的超支化聚酰胺胺,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有趣的温度和pH刺激响应行为。采用变温紫外光谱、光学显微镜和核磁等手段对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相转变进行了详细表征。该超支化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可归因于亲水性的超支化聚酰胺胺核和疏水性的金刚烷胺末端基团之间的亲疏水平衡。通过调节超支化聚酰胺胺末端金刚烷胺的封端率,该超支化聚合物的LCST可以实现在较宽温度范围内的调控。此外,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聚合物溶液的pH值,也观察到了可逆的相转变,表明该材料还具有pH响应性。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pH变化引起的相转变过程中,聚合物分子经历了可逆的聚集/解聚集的过程。第二,利用荧光素标记的超支化聚酰胺胺作模板,制备有荧光性能的聚合物/银纳米复合物。即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摩尔比为1/1的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1-(2-胺乙基)哌嗪聚合制得端氨基的超支化聚酰胺胺;然后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与其末端的伯胺反应,得到荧光标记的超支化聚酰胺胺。该聚合物同时具有还原剂和稳定剂的作用,在室温水溶液中可原位还原银离子,得到荧光超支化聚酰胺胺/银纳米粒子的复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表征了该荧光纳米复合物。结果表明该复合物溶于水得到的胶体银纳米粒子稳定性良好,尺寸分布较窄。荧光光谱显示该纳米复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19 nm,与纯的荧光标记的超支化聚酰胺胺相比,发生了8 nm的蓝移,而且复合物的发光峰形明显变窄,表明银纳米粒子的生成使其荧光所发射的单色度提高。荧光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到了胶体银纳米粒子溶液(投料中的N/Ag = 11.5)中存在尺寸为微米级(4-5μm)的荧光聚集体,这可能是由于超支化分子之间的缔合而导致荧光纳米复合物聚集形成的。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显示体系中存在少量微米级的粒子,进一步证明了少量聚合物/银纳米复合物发生了聚集。通过调节投料中的N/Ag摩尔比,可以实现对聚合物/银纳米复合物的平均尺寸(5-18 nm)的调控,而且纳米复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其尺寸关系密切。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打击无证行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但无证行医现象却屡禁不止、屡打不绝,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和身体健康。作者结合深圳市打击无证行医实际情况,
目前,铜萃取剂在分子结构上无新突破。本研究旨在寻找对铜具有特定螯合能力的新型化合物结构,为开发新型铜萃取剂探索新途径。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以配位化学理论和现有铜萃取
黏膜是很多病原体入侵机体的重要入口,黏膜疫苗能诱导产生黏膜保护性免疫应答和系统性免疫应答,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入侵和繁殖。但多数候选黏膜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免疫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确定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有效降低MRSA医院感染的发生,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MRSA感染率提供
<正>在内蒙古地区二连浩特-苏左旗北部地区,以红格尔苏木为中心的周围区域,自2004年以来,新发现了乌兰德勒、乌日尼图、乌花敖包、准苏吉花以及达来敖包等多个钼多金属矿(化)
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为芸香科柑桔亚科金柑属植物,其童期比较短,实生繁殖后约一年便可开花结实,是进行木本植物相关基因功能验证的良好研究材料,特别是对花
<正> 上一期我谈到夜和月光,山川河流与峡谷,还用了相当篇幅谈到了暴风雨等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其实用音乐的手段刻划大自然早在巴洛克时期就有了。比巴赫还要早的维瓦尔弟有
针对草果精油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及生态农业等领域具备潜在的活性功能,通过总结草果精油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阐明草果精油的多功能特性是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前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的13.26%是60岁及以上人口,其中总人口8.87%是65岁及以上人口,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