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字构形学和启功、王宁、秦永龙三位先生的汉字字体学思想为指导,以《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所辖字样为中心材料,对小篆基础部件经由隶变而发生的混同、粘合等现象进行数据测查,并探讨相关隶变现象和规律。文章认为:
小篆中的笔形、笔形组合在隶变过程中发生了较为整齐的对应性演化,其演化结果是:成熟的隶书形成了适合书写者生理习惯的“米”字型走向的笔形系统和目治上更具可归纳性的强势笔形组。
“笔形的变化是字体变化的先导。”隶变过程中,小篆笔形及笔形组的演化导致了汉字结构的变化——小篆基础部件的混同和粘合。对小篆基础部件混同和粘合的测查过程显示:高构字量的小篆成字基础部件是隶变书写演化的趋同倾向之一;通过对隶变过程中诸多笔形组的测查我们认为:包括高构字量的小篆成字基础部件的隶变书写演化样式在内的强势笔形组才是隶变过程中书写元素最根本的趋同倾向。总体上,隶变使小篆由“笔意”变成了“笔势”。
“米”字型走向的笔形系统和强势笔形组是在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力学因素和审美因素共同制约下,经过书写者长期的书写实践和知觉辨识而筛选出来的,它使汉字的体势更稳固,更能兼容汉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审美情趣。
字既是“写”出来的,又是“认”出来的。隶变导致了一些异构字、同形字和俗字的产生,引起了汉字字际关系的变化。小篆自身也在做整齐文字的工作,出现了“笔势化”的倾向,隶变在汉字史上的发生并不突兀,隶变书写演化是古今文字书写演化手段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