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是民族文化中最具外显特征的符号系统,诞生于当地族群聚集者的生活、劳作中,由当地民众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地方特色;而纪录片客观再现、反映真实的影像特点,不仅可以完整记录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形式,形成独特的视觉审美,更能反映背后的族群心理、生活状态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独特的外显特质和纪录片直观、深刻的影像表达方式形成优势互补,相较其他视觉传达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毕业作品《“行走”的乐舞》采用影像记录的形式,笔者在多次到石林彝族撒尼村寨调研的基础上,参照现有的影视理论和撒尼歌舞的实践创作现状,选择以石林地区聚集的彝族撒尼人和撒尼民间歌舞作为创作对象,以当地较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人作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和对本族群歌舞文化的认知,展现撒尼人对于歌舞天生的热爱以及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不同年代的人对于本族群文化的理解和民族文化的再创造与传承,将具有较强视听审美的歌舞形式通过镜头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可看性的故事是本作品的创新之处。《“行走”的乐舞》毕业设计说明,分别从五部分详细阐述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准备工作、拍摄思路、方法、过程和相关经验教训,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和影视人类学的角度对影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总结。第一部分,从影片选题背景入手,阐释撒尼歌舞的现状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民族歌舞纪录片的理论创作现状和实践创作现状,从而总结出本部作品的创作价值:从文化人类学“他者的眼光”之角度,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表达主题,具有视角的独特性,丰富了撒尼歌舞影像维度的记录与研究;第二部分论述了本作品田野调研和前期准备情况,为作品的完成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现实储备;第三部分是本作品的中期拍摄过程,详细展示了拍摄过程中的设备使用、摄影技术、摄影技巧和场面调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第四部分是整部影片的后期制作阐述,从挑选素材、影片粗剪、素材补拍、影片精剪、调色、特效制作到输出成片整个全过程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述;最后一部分对本作品进行全方位总结,从传播学和影视人类学的角度对影片的实践进行学术性的思考和总结,以便今后进一步提升关于民族影像的理论和实践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