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丰硕成果,同时,他对社会始终保持着批判性的思考,对主流话语充满了警惕和怀疑。韩少功的创作能不断打破文学的界限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及文学观念已然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明显地向一个“思想型作家”转变。这一转变一方面源于他思辨的思维特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对“语言”立体化和深度化的认识,对语言的深入思考引发了他对一系列中国文化和社会问题的严峻反思。韩少功的思想成果及其合理性、可行性、敏锐性等均被评论界广泛讨论,然而,鲜有论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其文学思想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本论文从研究韩少功对语言问题的关注切入,集中探讨他是如何在创作生涯中将对语言哲学的反思提升到对社会问题等命题的思考上来,并最终将语言哲学的思维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本论文的绪论是对韩少功创作流变的考察和研究现状的回顾,明确选题意义。通过对韩少功创作流变的整体关照,分析其从对主流话语的疏离到进入语言文化层面思考的转变过程,展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阐释从语言学角度进行韩少功文学批评的意义。第一章分析“工具论”语言观和“本体论”语言观差异下的文学创作,讨论韩少功的“本体论”的语言观念倾向。《马桥词典》、《暗示》两部作品都是韩少功尝试把他的理性思考以作品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果,《马桥词典》强调语言与主体、语言与存在的密切联系,《暗示》更进一步,提出在语言与主体、语言与存在断裂的情况下,现代视觉文化使得语言符号和“具象”符号联合,轻而易举地规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方式。第二章研究韩少功在“本体论”语言观念下对文体霸权、文化霸权、知识霸权的批判与反抗。1、讨论韩少功通过对中国传统小说“文史哲”合一的文体实验,回归传统叙事资源,反叛西方小说主线霸权的文体模式;2、探讨文化工业的传播产生了新的符号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对人的意识形态驯化,以影像为基础的大众传媒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责任揭示这种文化霸权;3、通过梳理韩少功反思“文革”的历史过程,讨论其对语言及由语言衍生的言说方式的根本怀疑,对知识分子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质疑和批判。第三章关注韩少功在其语言观念引导下所形成的文学理想和社会关怀。通过剖析“工具论”语言观念以及“进步主义”文明观念所导致的语言失落、精神枯萎、审美干涸等问题,重提作家的实践精神和文学的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回顾“文革”结束至今中国现代化追求带来的种种问题,分析韩少功现代化观念的转变过程,阐述其对“民族主义”和现代人类社会生态破坏式的生存方式的深刻批判,肯定韩少功“中国的、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在全面分析了韩少功的语言观念及这种语言观念下形成的文学思想之后,笔者认为韩少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挑战既定的文学样式和思维成规为开端、后又将对语言哲学的反思上升到社会文化、人类生存等层面的。如何获得语言和使用语言,不仅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思维秩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文化版图的划分。语言问题是当今人类的基础性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不应该一味跟随西方的霸权秩序,跟随霸权最终只会产生新的霸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背后的深层结构亟需认真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