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和家庭作为个体参与的两项最重要的角色领域,其关系历来倍受关注。此前关于二者冲突的研究占据了学术界主流,直至Sieber提出角色累积理论,开辟了工作家庭研究界面的新思路。尤其是Greenhaus和Powell正式提出工作-家庭增益概念并构建起工作-家庭增益双路径模型以来,关于该问题的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层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过往的研究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对产生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环境刺激-有机体-反应”为框架,资源保存理论和角色累积理论为解释依据,来解析中国情境下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知、工作投入、心理资本、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家庭支持与工作-家庭增益的关系。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工作性质的关注发现,较之其他职业群体,高校教师由于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通常具有较强的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理应更便于履行家庭职责。但事实上,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过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他们参与家庭生活的时间,影响了他们的家庭角色表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身体的透支,进而引发焦虑、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因此,对于现实中高校教师工作-家庭边界弹性与工作-家庭关系之间有异于一般性解释的现象,应如何进行剖析?对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关系上可能存在的困扰,如何从积极视角来破解,并促进工作与家庭增益?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研究从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的积极视角切入,以教师感知到的来自高校的组织支持作为环境刺激的信号源,通过考察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验证它们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探讨家庭支持、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的限定条件和边界效应。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10省市28所高校500多位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1.0、AMOS17.0和Mplu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知正向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组织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支持性资源,通过员工的心理感知对组织和员工家庭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2)高校教师工作投入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带来的积极工作体验会拓展到家庭领域,当个体知觉到工作对家庭的增益,会进一步形成工作是有价值资源的认知判断,从而转化为工作动力,即家庭对工作的增益。(3)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心理资本是一种既有益于教师个体和家庭,又有益于高校组织的重要资源。高校对教师的各种支持措施,可以帮助教师舒缓因工作或家庭压力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培育激发教师的心理资本,保持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和家庭角色。(4)家庭支持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心理资本关系中调节作用显著。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组织支持均能给予高校教师积极影响,均有助于塑造个体积极的心理资本,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替代作用。(5)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在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对此的具体解释是: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工作通常具有优先性,对于具有较高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而言,激烈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造成工作资源损耗,而高边界弹性能力使高校教师在现实中倾向于将各种资源更多投入到工作领域,造成工作-家庭的增益程度相应被削弱。(6)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在心理资本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高工作压力的职业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充分调动包括心理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源专注于工作,高工作-家庭边界弹性为这种工作专注提供了客观可能。因此,高校教师常常会利用非工作时间处理教学、科研等相关事务,这势必侵蚀家庭生活。所以,伴随工作-家庭弹性增大,心理资本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程度有所削弱。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本研究深化和拓展了组织支持感知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作用机理研究。本研究尝试以资源保存理论、角色累积理论为理论支撑,整合组织层面的支持性资源和个体资源,探讨由资源协同的跨边界作用引发的工作-家庭增益的驱动机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由于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鲜有将组织支持感知、工作投入、心理资本与工作-家庭增益整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探讨。本研究将它们置于一个整体构架中,尝试基于“环境刺激-有机体-反应”的框架归纳出逻辑主线,探索性构建并论证了组织支持感知经由工作投入、心理资本的双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模型,对组织支持感知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作用机理研究作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2)本研究特别关注并探讨了工作-家庭边界弹性这一边界条件在工作-家庭增益问题上的特殊影响与限定作用,为工作家庭界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往基于角色累积理论展开的对工作-家庭增益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多重角色活动中累积的资源可能超过损耗,从而形成角色之间互益的现象。针对专业技能性强、工作创新要求高、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工作-家庭界面较为模糊的高校专任教师群体,本文发现并论证了教师对工作角色的大量投入,在工作-家庭边界弹性较强的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工作对家庭界面的侵蚀,揭开了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的灰色面,丰富了工作-家庭边界理论在不同职业群体中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3)本研究对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这两类支持性资源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中的不同作用方式和作用效力进行了解析,为深化社会支持理论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尝试将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这两个社会支持构念下的主要维度分别作为主变量和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旨在针对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关系中的困境,分别验证和解释组织支持感知对工作-家庭增益的直接影响,以及在家庭支持调节作用下两者的交互影响。已有文献通常将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同时作为前因变量或调节变量,抑或将二者统合于社会支持构念下进行探讨,本研究的这一探索对解析两者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本研究结论的管理启示主要体现在:(1)加强对教师的组织支持,提升教师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资源条件。本研究认为,要让教师获得较高的组织支持感知,就必须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施科学化的激励,构建立体式的支持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软环境,即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由引进人才向服务人才、培育人才转变。(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资本。高校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意愿,同时又面临较高的挑战性和工作压力,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透支身体的同时,心理问题也频频出现。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辅导;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和韧性;积极营造乐观向上和支持性的组织文化氛围,缓解教师在工作压力下的心理资本损耗。(3)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调适,促进工作-家庭的平衡与增益。高校教师应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和工作-家庭增益的特征,学会自我调适,有节奏、有重点地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角色,既避免因过度投入工作而挤占家庭角色精力,也避免因工作边界弹性较强而干扰工作,积极谋求工作-家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