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家庭增益的关系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r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和家庭作为个体参与的两项最重要的角色领域,其关系历来倍受关注。此前关于二者冲突的研究占据了学术界主流,直至Sieber提出角色累积理论,开辟了工作家庭研究界面的新思路。尤其是Greenhaus和Powell正式提出工作-家庭增益概念并构建起工作-家庭增益双路径模型以来,关于该问题的探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层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但过往的研究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结论,对产生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环境刺激-有机体-反应”为框架,资源保存理论和角色累积理论为解释依据,来解析中国情境下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知、工作投入、心理资本、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家庭支持与工作-家庭增益的关系。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工作性质的关注发现,较之其他职业群体,高校教师由于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通常具有较强的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理应更便于履行家庭职责。但事实上,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过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他们参与家庭生活的时间,影响了他们的家庭角色表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身体的透支,进而引发焦虑、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影响了家庭生活质量。因此,对于现实中高校教师工作-家庭边界弹性与工作-家庭关系之间有异于一般性解释的现象,应如何进行剖析?对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关系上可能存在的困扰,如何从积极视角来破解,并促进工作与家庭增益?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研究从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的积极视角切入,以教师感知到的来自高校的组织支持作为环境刺激的信号源,通过考察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验证它们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探讨家庭支持、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的限定条件和边界效应。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北京、江苏、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10省市28所高校500多位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1.0、AMOS17.0和Mplu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高校教师组织支持感知正向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组织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支持性资源,通过员工的心理感知对组织和员工家庭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2)高校教师工作投入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带来的积极工作体验会拓展到家庭领域,当个体知觉到工作对家庭的增益,会进一步形成工作是有价值资源的认知判断,从而转化为工作动力,即家庭对工作的增益。(3)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心理资本是一种既有益于教师个体和家庭,又有益于高校组织的重要资源。高校对教师的各种支持措施,可以帮助教师舒缓因工作或家庭压力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培育激发教师的心理资本,保持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和家庭角色。(4)家庭支持在组织支持感知与心理资本关系中调节作用显著。研究发现,家庭支持与组织支持均能给予高校教师积极影响,均有助于塑造个体积极的心理资本,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替代作用。(5)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在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对此的具体解释是: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工作通常具有优先性,对于具有较高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而言,激烈的竞争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造成工作资源损耗,而高边界弹性能力使高校教师在现实中倾向于将各种资源更多投入到工作领域,造成工作-家庭的增益程度相应被削弱。(6)工作-家庭边界弹性在心理资本与工作-家庭增益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高工作压力的职业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充分调动包括心理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源专注于工作,高工作-家庭边界弹性为这种工作专注提供了客观可能。因此,高校教师常常会利用非工作时间处理教学、科研等相关事务,这势必侵蚀家庭生活。所以,伴随工作-家庭弹性增大,心理资本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程度有所削弱。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本研究深化和拓展了组织支持感知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作用机理研究。本研究尝试以资源保存理论、角色累积理论为理论支撑,整合组织层面的支持性资源和个体资源,探讨由资源协同的跨边界作用引发的工作-家庭增益的驱动机理。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由于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鲜有将组织支持感知、工作投入、心理资本与工作-家庭增益整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探讨。本研究将它们置于一个整体构架中,尝试基于“环境刺激-有机体-反应”的框架归纳出逻辑主线,探索性构建并论证了组织支持感知经由工作投入、心理资本的双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研究模型,对组织支持感知影响工作-家庭增益的作用机理研究作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2)本研究特别关注并探讨了工作-家庭边界弹性这一边界条件在工作-家庭增益问题上的特殊影响与限定作用,为工作家庭界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过往基于角色累积理论展开的对工作-家庭增益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多重角色活动中累积的资源可能超过损耗,从而形成角色之间互益的现象。针对专业技能性强、工作创新要求高、工作时间相对灵活、工作-家庭界面较为模糊的高校专任教师群体,本文发现并论证了教师对工作角色的大量投入,在工作-家庭边界弹性较强的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工作对家庭界面的侵蚀,揭开了工作-家庭边界弹性的灰色面,丰富了工作-家庭边界理论在不同职业群体中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3)本研究对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这两类支持性资源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中的不同作用方式和作用效力进行了解析,为深化社会支持理论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尝试将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这两个社会支持构念下的主要维度分别作为主变量和调节变量纳入研究框架,旨在针对高校教师在工作-家庭关系中的困境,分别验证和解释组织支持感知对工作-家庭增益的直接影响,以及在家庭支持调节作用下两者的交互影响。已有文献通常将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同时作为前因变量或调节变量,抑或将二者统合于社会支持构念下进行探讨,本研究的这一探索对解析两者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关系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本研究结论的管理启示主要体现在:(1)加强对教师的组织支持,提升教师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资源条件。本研究认为,要让教师获得较高的组织支持感知,就必须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施科学化的激励,构建立体式的支持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软环境,即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由引进人才向服务人才、培育人才转变。(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资本。高校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意愿,同时又面临较高的挑战性和工作压力,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透支身体的同时,心理问题也频频出现。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辅导;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营造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和韧性;积极营造乐观向上和支持性的组织文化氛围,缓解教师在工作压力下的心理资本损耗。(3)加强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调适,促进工作-家庭的平衡与增益。高校教师应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和工作-家庭增益的特征,学会自我调适,有节奏、有重点地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角色,既避免因过度投入工作而挤占家庭角色精力,也避免因工作边界弹性较强而干扰工作,积极谋求工作-家庭平衡。
其他文献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发展,但人力资本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企业重要人力资本的高管成员,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力量,由于高管在企业战略方向及决策上的决定性作用,高管任职的稳定和持续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频现的高管离职潮使得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面临挑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本文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6年间,我国A股上
911事件之后,巴基斯坦成为了美国反恐的“急先锋”,并在社会,经济和人口方面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在几十多年的反恐斗争中,巴基斯坦一直遭受恐怖事件的困扰,并在社会、经济和人口方面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这使得巴基斯坦成为研究恐怖主义对各种社会经济特征影响的理想选择。本文主要研究恐怖袭击对三类社会经济后果的影响:家庭中妇女的生育决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接受小学、初中和高中这类不同受教育水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为取得巨大成绩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目前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是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动主体,创新型人才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即本文所论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显然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
人口自身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系统的矛盾运动孕育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始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也构成了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一线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在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政策倾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取得先发,但在快人一步的发展背景下,一线城市在过去的三十年也经历了人口大规模快速集聚,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激化,早前积累的城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现象日新月异。为了能对某些经济指标的未来值进行控制,学者们提出各种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建立各种模型。事实上,一些现有经济理论刻画实际经济能力有限。导致如此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经济理论或分析工具的不完善。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发现自然科学中一些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例如,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且密切相关的混沌理论和跟踪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
当前阶段,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与之相伴的老年照料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而且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这意味着,老龄化背景不仅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在减少,而且老年照料问题可能还会使得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的劳动时间、就业地点或人力资本投资都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从老龄化和家庭照料
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2010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重塑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2.8%进一步下滑至2016、2017年的11.74%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水平。同样,中国也面临日益突出的“脱实向虚”、“重虚轻实”的窘迫局面,在实体经济增速低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位置,历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上每个阶段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地方政府GDP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晋升激励、财税、价格机制等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得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锁定在“数量速度型”的发展路径上,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投入产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中央明确的三大攻坚战重要一环,关乎着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确保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经济平稳、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被列上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其中,理论界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已经积累了不少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果,但在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专门的研究还较少,这方面的探索具有十分紧迫的理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称,为了缓解这些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需要设计合理的合约和薪酬制度去激励代理人经营项目。在连续时间委托代理框架下,本文将研究带有隐藏行为、带有单个风险控制和带有多个风险控制的道德风险模型,分别讨论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存在道德风险情况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最优策略以及薪酬设计,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相应分析;此外,本文也研究了涉及资产管理问题的连续时间委托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