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Disturbance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1例,诊断标准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1.86±11.81岁,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发病前无睡眠障碍史;排除抑郁、焦虑和精神症状患者;均在入院1周内参考《临床睡眠障碍学》的诊断标准:过度睡眠患者根据患者的主诉(包括患者家属的描述)、病史进行诊断,每天睡眠时间>12小时,入睡时间<5分钟;失眠患者全部做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检查,AIS总分为0~24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总分<4分为无睡眠障碍,4~6分为可疑失眠,>6分为失眠。全部患者根据以上诊断标准分为2组:①睡眠障碍组26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3.65±12.61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②非睡眠障碍组35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0.54±11.19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对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对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26例,其中男性17例(65.38%),女性9例(34.62%),男女比例为1.9:1。年龄最小者43岁,年龄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63.65±12.61岁。非睡眠障碍组35例,其中男性22例(62.86%),女性13例(37.14%),男女比例为1.7:1。年龄最小者41岁,年龄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60.54±11.19岁。统计学分析显示:睡眠障碍组与非睡眠障碍组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无差别(P>0.05),但各年龄段中:<50岁发生4例(占36.36%),50~60岁发生6例(占40.00%),61~70岁发生8例(占42.10%),>70岁发生8例(占50.00%),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两组患者进行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进行比较。睡眠障碍组26例中高血压17例(56.67%),糖尿病11例(64.71%),冠心病14例(60.87%),非睡眠障碍组35例中高血压13例(43.33%),糖尿病6例(35.29%),冠心病9例(39.13%),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特点2.1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本研究中61例患者中26例出现睡眠障碍(42.62%),其中过度睡眠8例(30.77%),晨醒过早4例(15.38%),频繁觉醒5例(19.23%),入睡困难4例(15.38%),整夜不睡4例(15.38%),伴有精神症状1例(3.86%)。1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7例出现睡眠障碍,其中过度睡眠5例(占50.00%),失眠患者2例(占20.00%),5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9例出现睡眠障碍,其中过度睡眠3例(占5.88%),失眠患者16例(占31.37%)。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7例(占70.00%)出现睡眠障碍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9例(占37.25%)出现睡眠障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过度睡眠为5例(占50.00%),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过度睡眠为3例相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2卒中部位左半球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为7例(占26.92%)与右半球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为11例(占52.83%)相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丘脑、基底节区、额叶、小脑、脑干卒中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00%,45.45%,33.33%,50.00%,44.44%,但由于样本量偏小,不能分析得出睡眠障碍与以上卒中部位是否有相关性。2.3卒中性质出血性脑卒中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7例(占70.00%)与缺血性脑卒中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19例(占37.2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6例睡眠障碍组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根据NIHSS量表,轻度(0~15分)19例(36.54%),中重度(16~45分)7例(77.7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其与性别、卒中部位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既往病史、卒中性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