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湾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是海岸带环境“压力”产生和加剧的直接动因。海岸带海洋环境持续恶化,对于高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海岸地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对海岸海洋环境的管理,应该在“压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好的对策“响应”。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渤海湾近岸海域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对渤海湾生态环境压力-区域响应的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和分析。通过区域响应的分析,不难发现,水环境问题(主要是入海径流量的锐减和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增加)是渤海湾面临的主要而且严峻的问题。为了更深入的分析渤海湾生态环境的主要压力-水环境问题,本文采用空间变异模型分析渤海湾近岸海域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渤海湾近岸海域污染状况有从北到南递增并逐年增加的趋势;污染状况严重的海域一般都集中在重点排污河口以及入海口附近。这与海洋功能区规划中指出的排污区以及排污口外海区基本吻合,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油类以及重金属(以铅为主)。在雨水较多、径流量增加的年份,进入渤海湾的污染物相对较多,海岸线附近海域水质污染相对更为严重。针对渤海湾水质现状建立海域污染总量控制计算模型,按各个污染源(主要污染物COD)对总量控制区域内水质影响程度的大小来削减污染负荷,对水质影响大的污染源要多削减。体现出每个排污者平等共享水环境容量资源,同时也平等承担超过其允许负荷量的责任,还可以避免线性规划模型解的“极端化”现象,从而使求得陆源污染排海总量控制的空间优化分配的方案更趋于合理。计算结果表明,削减COD入海量为14.07万吨/年,而天津近岸海域的两个排污口应该是减污规划的重点控制对象。提出缓解渤海湾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并从渤海湾水量平衡和生态需水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增流的可行性。但由于增流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多方面的效果评估,而且在增加入海流量的同时,入海污染物也不可避免的增加,还需要进一步的权衡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