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gans)繁殖峰期和末期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激素水平的节律性改变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季节性繁殖节律,以保证后代出生在相对适宜的季节,而生物钟在繁殖节律调控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gans)是我国的广布种,该物种在冬眠结束后立即迁移至产卵场进行集群交配,且繁殖期通常要早于同域分布的其他大部分无尾两栖类,这种较为特殊的繁殖策略可能是为了避免种间竞争。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华大蟾蜍中枢和外周生物钟系统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以探讨生物钟在该物种繁殖中的角色和功能。浙江地理种群一般在每年的2~3月份开始繁殖,本研究于2015年分别在2月27日(繁殖峰期)和3月16日(繁殖末期)进行采样,每日设4个取样时间点(00:00、6:00、12:00、18:00),检测和分析了雌雄个体脑和肝脏组织内Clock、Bmal1、Period1/2、Cryptochrome1/2六个核心生物钟基因表达以及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的昼夜节律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脑组织生物钟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雌性大蟾蜍在繁殖峰期脑组织Clock、Cry1/2和Per1/2 mRNA的表达均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P<0.05),且昼夜振荡模式高度同步,峰值均出现在12:00,但Bma11基因昼夜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然而,在繁殖末期脑内6个生物钟基因表达模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Cry1/2和Per1/2基因表达不再呈现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而Clock基因仍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P<0.05),但Clock表达峰值(6:00)比繁殖峰期提前了 6h,Bmal1基因出现了明显的昼夜变化(P<0.05),峰值出现在18:00。雄性大蟾蜍在繁殖峰期脑组织Clock、Bmal1和Per1/2 mRNA的表达均表现出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其中Clock和Per1/2峰值时间都出现在6:00,Bmal1基因的峰值时间出现在12:00,但Cry1/2基因表达昼夜变化不显著(P>0.05)。然而,在繁殖末期Clock、Bmal1、Cry1/2和Per2基因的表达丧失了昼夜变化(P>0.05),仅有Per1基因表达尚有明显昼夜变化(P<0.05),峰值出现在00:00(24:00)。在繁殖峰期,雌性和雄性脑内Clock和Per1/2基因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但表达模式存在雌雄差异,而Cry1/2仅在雌性脑内节律表达,Bmal1则只在雄性脑内节律表达,说明Clock和Per基因在两性繁殖峰期可能存在类似的功能或角色,而Bmal1和Cry基因所发挥的功能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在繁殖末期雌雄个体脑内大部分核心生物钟基因表达均没有了明显的昼夜变化,其中雌性仅Clock、Bmal1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而雄性仅Per1尚存明显的昼夜变化,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核心生物钟基因在两性间繁殖期不同阶段的特定调控作用,即雌性脑内Cry1/2和Per1/2基因和雄性Clock、Brnal1和Per2可能在繁殖高峰中充当了更为特殊的角色。此外,雌雄大蟾蜍在繁殖末期脑组织6个核心生物钟基因的平均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繁殖峰期(P<0.05)。繁殖峰期时雌性脑内Cry1和Per1/2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雄性(P<0.05),而繁殖末期时仅Per2基因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Clock、Bmal1和Per1基因的平均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雄性(P<0.05)。2、肝组织生物钟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雌性大蟾蜍在繁殖峰期肝组织内Clock、Bmal1和Cry1/2基因的表达都表现出明显昼夜变化(P<0.05),且峰值均出现在00:00(24:00),其中Clock、Bmal1和Cryl基因表达的节律性最为显著(P<0.05,SE(A)/A<0.3)。然而,在繁殖末期雌性肝组织大部分核心生物钟基因的表达都丧失了明显的昼夜变化,仅Clock基因的表达表现出明显节律性变化(P<0.05,SE(A)/A 0.3),且峰值仍出现在00:00(24:00)。雄性大蟾蜍在繁殖峰期肝组织内6个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P>0.05)。在繁殖末期,仅Per2基因的表达呈现出明显昼夜变化(P<0.05),表达峰值出现在18:00。在繁殖峰期,雌性大蟾蜍Clock、Bmal1和Cry1/2基因表达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而雄性则所有的核心钟基因均没有显著的昼夜变化。但是在繁殖末期,雌性个体仅Clock基因表达仍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而雄性仅Per2基因表达出现了节律性变化。这说明处于繁殖峰期的雌性肝脏生物钟的振荡要明显强于雄性,而且肝脏作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说明Bmal1和Cry1/2可能在处于繁殖峰期的雌性代谢调控中起到更为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说雌性繁殖峰期代谢的节律性可能要强于雄性。此外,雌雄大蟾蜍在繁殖末期肝脏Clock和Cry1 mRNA水平均显著下调,而Cry2 mRNA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这与脑组织核心生物钟基因表达全部上调相比存在明显的器官组织差异。雌性大蟾蜍在繁殖峰期和末期时肝组织内Clock和Cry1/2基因的平均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雄性(P<0.05),这与脑组织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暗示了同一繁殖阶段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存在较大的性别和器官组织差异。3、血清激素水平的节律变化雌雄大蟾蜍血清CORT水平在繁殖峰期和末期均没有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P>0.05),但繁殖末期皮质酮平均水平较繁殖峰期明显上升(P<0.05)。雌性在繁殖峰期和末期时血清皮质酮水平与雄性无明显差异(P>0.05)。处于繁殖峰期的雌性血清E2含量存在显著的昼夜节律变化(P<0.05,SE(A)/A<0.3),峰值出现在12:00。在繁殖末期血清E2昼夜变化虽然与峰期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在统计上昼夜变化不显著(P>0.05)。血清E2平均水平在繁殖峰期和末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雄性血清T含量在繁殖峰期和末期昼夜变化均不显著(P>0.05),但表现出相似的昼夜变化模式。繁殖峰期血清T平均水平在数值上要普遍高于繁殖末期,尽管在统计上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处于繁殖期的中华大蟾蜍中枢和外周生物钟系统在钟基因表达模式和表达水平以及受生物钟调控的内分泌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特定生物钟基因在繁殖峰期和末期所处的角色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器官组织差异。因此,生物钟在两栖类季节性繁殖行为和生理节律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针对低复杂度的最小方差方法虽降低计算复杂度但成像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低复杂度幅度相位估计波束形成算法.通过抽取协方差矩阵的有效行来计算自适应加权值,其中,有效行数的选取由更加准确的高斯相位相干系数确定,然后再用高斯相位相干因子对加权矢量做进一步修正,从而达到降低复杂度的同时保证成像质量的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将改进算法与原算法和另一种降低复杂度的波束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证明了改进算法
为了促进愈发活跃的语言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更方便韩国学生接触纯正汉语、学习和掌握相关汉语文化知识,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于2011年同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签署了《中韩教师交流合作协议》。该项目以每年派遣CPIK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到韩国任教的形式,促进两国在教育事业上的交流与合作。韩国首尔市堂山初中,成功将CPIK合作教学运用于汉语课程,成为韩国众多申请CPIK项目的公立院校之一。笔者有幸参加了
以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为代表的体外胚胎生产技术,长期以来受到胚胎发育效率偏低、胚胎质量较差以及出生后代发育异常等问题的束缚。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主要国家认识到,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重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替代成为重中之重。考虑到环境可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可通过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进行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充分积累未开发海事部门的利益。而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却一直未能有效开发海洋资源。几十年来,对环境可持续性和生产增长的忽视影响了海事部门的健康发展,这又反过来阻碍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自发性重型脑室内出血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双侧脑室穿刺引流并尿激酶灌洗,1周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并脑脊液置换;对病例进行预
本文从病证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实验研究六方面对慢性尿酸性肾病(chronic uric acid nephropathy,CUAN)近年来的中医药研究进行了概述.
期刊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剧烈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如果同时有血压增高,则诊断较为容易而明确。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却遇到过5例首诊表现为低血压的主动脉夹层瘤,为提高对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社会上呼吁减负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减负意味着要减轻不合理的、不必要的负担,那么实施减负之前就要厘清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为减负提供合理的价值依据。近年来,呼吁为教师减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文源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研究问题。如今,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已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工作中有诸多不合理,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
蓝莓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研究表明,多食蓝莓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的功效,因此,蓝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蓝莓的种植过程中,蓝莓虫害严重影响蓝莓的品质与产量,所以需要对蓝莓虫害进行防治。传统的蓝莓害虫防治方法是通过大量喷洒农药来杀死所有可能存在的害虫,这种方法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健康。合理使用农药的前提是明确蓝莓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因此准确判断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