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属于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目前已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FLT3激酶抑制剂的开发与引入为FLT-ITD阳性AM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由于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单个抑制剂治疗往往显示出选择性不强、耐药性和药物有效率低的缺陷,为此临床上需要寻找克服FLT3激酶抑制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No.2017YFA0505202);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No.2015CB910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118、81700475、81570112、81670139、21602133); 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No.8170015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属于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目前已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不良预后有关。近年来FLT3激酶抑制剂的开发与引入为FLT-ITD阳性AM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由于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单个抑制剂治疗往往显示出选择性不强、耐药性和药物有效率低的缺陷,为此临床上需要寻找克服FLT3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并提高其功效的新策略。在我们的研究中,证明了小分子化合物Wu-5选择性提高FLT3激酶抑制剂敏感性并能诱导耐药的FLT3-ITD阳性AML细胞凋亡。我们证明,Wu-5与AML细胞中的FLT3-ITD去泛素化蛋白酶USP10直接相互作用并使其失活,进而促进FLT3-ITD蛋白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发生降解;另一方面,Wu-5与FLT3激酶抑制剂克雷诺尼联合使用可以降低FLT3-ITD阳性AML细胞中FLT3-ITD和AMPKα蛋白水平,进而协同诱导AML细胞死亡;在FLT3-ITD阳性AML细胞中过表达USP10则能抵抗Wu-5诱导的FLT3-ITD蛋白降解、AML细胞死亡以及Wu-5与克雷诺尼的协同效应。总之,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USP10抑制剂Wu-5可以克服FLT3-ITD阳性AML细胞对于FLT3抑制剂的耐药性,并证明通过靶向FLT3和AMPKα途径,Wu-5能够协同增强克雷诺尼的抗FLT3-ITD阳性AML效应。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早期患者常无症状,临床上典型症状常为接触性出血、阴道异常流液等,宫颈上皮内病变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早期筛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病变尤为重要,我国常用的筛查手段有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近年来,固有荧光宫颈病变图像诊断仪试验用于临床,该技术的机理是宫颈正常组织和不同病变的组织被激发出的固有荧光不同,荧光图像进行
目的头颈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N-DLBCL)是该解剖部位常见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随着含有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方案以及局部放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的成功应用,HN-DLBCL患者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成为复发/难治性病例。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基于预后模型分层治疗可以使高危淋巴瘤患者得到早期充分干预而显著降低其复发或成为难治性病例的几率。本研究系统分析HN-DLBCL患者临
背景: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microRNA-21可能为宫颈癌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但其证据的可信度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microRNA-21诊断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microRNA-21”和“宫颈癌”为关键词搜索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9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为PNET的5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危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结果:54例PNET患者
肺癌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骨转移是肺癌致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发生率达到30%-40%,5年生存率低于5%。一旦发生肺癌骨转移,将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脊髓压缩综合征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miRNA水平与肿瘤进展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比较胃癌、结肠癌及直肠癌患者以及健康正常人群的粪便菌群构成变化及多样性差异,为发掘具有监测胃肠道健康潜能的生物标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无创胃肠肿瘤筛检和监测方法的发展。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7月至上海市同仁医院就诊且通过完善内镜及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为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共56例、健康正常人群的粪便样本20例进行16S r DNA测序,利用
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探讨COS对骨肉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方法:通过酶-膜偶联技术降解壳聚糖以制备COS,采用FITR、HPLC、MSI-MS检测COS的理化特性,通过CCK-8、集落形成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COS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OS诱导骨肉瘤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构建m RFP-GFP-LC3腺病毒及通过TEM直接观察自噬
背景:白介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不同白介素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作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诱导T细胞衰竭而促进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研究表明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瘤中,白介素6可上调PD-L1表达水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白介素12A、白介素6和PD-L1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明确白介素6是否参与甲状腺癌PD-L1
目的:总结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影响腹膜后脂肪肉瘤复发、总体生存预后和亚型转化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找出影响肿瘤复发、预后及亚型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52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完整切除率达88.5%,术后复发率5
目的:外泌体及其内容物与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外渗、免疫逃避、亲器官性定植等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肿瘤转移早期标志物。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血清外泌体中mRNA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并初步验证可用于肺癌骨转移诊断的血清外泌体mRNAs,为肺癌骨转移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室基础数据。方法:选取3例肺癌患者骨转移前后的血清标本,分离外泌体,提取RNA,行转录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