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宁夏惠农区银河苑社区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身份认同、就业与择业、宗教文化适应、子女成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贫困带迁入该社区的“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的背景、困境以及出路。宁夏中南部是宁夏回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属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境内的山川共济与协调发展,宁夏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中实施了一种叫“劳务移民”的搬迁安置模式,将部分农民直接搬迁安置到城市和工业园区,以期搬迁安置对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过渡。从银河苑的回族劳务移民的市民化过程来看,他们在身份认同、就业、宗教生活、子女成长、社会融入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身份认同方面,按照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的预设,安置到惠农区之后,在政府的就业安置和其他政策引导下,在经历了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后,由移民变为居民、由农民变为市民。回族劳务移民市民身份的获得是政府政策主导下的被建构过程,他们市民身份的获得需要经历从“固原人”到“惠农人”、从“庄家汉”到“上班族”、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回族劳务移民对自己身份认知处于“不城不乡”的模糊状态,其建构出多重身份的归一之路仍然需要时日。第二,在就业与择业方面,虽然政府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制定了诸如带薪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但回族劳务移民就业不足现象仍存在。这既与政府个性化不足的“打包式”培训方式有关,也与回族劳务移民就业观念、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有关,这种状况使得回族劳务移民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次属劳动力市场,对其社会阶层流动和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市民化进程和效果,其聚居区面临着变成“贫民窟”的风险。第三,在宗教生活方面,回族劳务移民从伊斯兰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宁夏中南部地区迁入到现代文明占主流的惠农区,其在宗教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围绕着一个回族老人“无常”而引发的丧葬问题及劳务移民清真寺批建过程中的各种争论和纠结,可以看出,宗教文化是影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第四,在子女教育方面,回族劳务移民在学前教育阶段既延续了传统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其他阶段尽可能地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城市社会文化环境颠覆了回族劳务移民子女的成长路径,也导致其民族身份与民族意识逐步弱化。另外,宁夏“十二五”移民政策的制度设计会使绝大多回族劳务移民子女因教育分流而失去了在社会分层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资本。第五,在城市融入方面,回族劳务移民携带的乡村习惯遭遇城市规则后的种种经历与尴尬,这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回族劳务移民市民化过程是一个农民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的过程。回族劳务移民要顺利实现市民化,既需要其自身着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改变自我形象,同时也需要外力助推,促进回族劳务移民现代公民意识的获得。综上所述,惠农区回族劳务移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少数民族市民化中具有典型性,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回族劳务移民自立自强、主动适应城市生活,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创新和惠农区市民对回族劳务移民接纳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