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由兴盛走向萎靡的困境。在近代这种剧烈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佛教自身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传入,使中国佛教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因此,佛教界开始思考和反省:如何重新树立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以佛教慈善事业作为佛教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佛教的慈善传统一直伴随着佛教在中国发展,佛教弘法利生事业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一支重要的慈善力量,在社会救济、施衣施药、慈悲护生、劝诫修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佛教慈善事业是基于对传统佛教慈善活动的继承,再吸收西方一些慈善方面的组织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其内在的思想动因,即佛教的慈悲观、因果业报理论、福田思想,这些精神在民国环境下又有所继承和发展,最终推动了佛教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民国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在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中西慈善观念冲突交融、以及近代佛教寻求复兴的社会背景下,佛教慈善事业因“庙产兴学”的直接威胁和社会现实状况的需要,积极推动慈善救济活动,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国佛教界所开办的佛教慈善事业内容广泛,慈善法会可以说是佛教最为独特的慈善救济方式,此类法会宗教特色鲜明,但前人少有问津。佛教法会名目很多,而其中有关慈善内容主要是息灾祈福法会和法会过程中的放生、护生活动,近代中国各种灾难频发,佛教信徒便从佛理之中寻求解决之道,利用佛法息灾和戒杀放生实现国家安宁是佛教慈善事业在慈悲救国上的具体实践。除慈善法会以外,佛教慈善事业的募赈救灾、医疗救助、慈善教育、慈善法会宣传等社会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若火如荼的展开,对稳定社会秩序作出巨大贡献。 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佛教团体的运作和佛教高僧居士的组织。民国时期佛教团体的建立是佛教信徒摆脱传统寺院依靠的新形式,佛教团体亦成为佛教开办慈善事业的主力军,通过组织化的运行模式,佛教慈善事业的规范化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佛教僧徒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民国时期的高僧居士都有志于开展各类慈善救助活动,对此前人多将慈善活动作为高僧居士社会参与社会事务的一部分来论述,但这些高僧居士悲天悯世的慈悲精神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与民国政治局势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民国各届政权采取不同的佛教政策,因此对于佛教慈善事业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抗战时期是民国历史上特殊的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佛教界也展开了全面的抗日宣传和战地救护活动,中日佛教界之间进行的对话和协商也未能挽救日本侵略之野心。中日佛教之间、中国与东南亚等国家佛教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特别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外佛教界在慈善事业上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开阔了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发展视野。 反思民国时期佛教慈善事业,可以看到佛教慈善事业不同于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现代慈善组织,也不同于基督教在华慈善救济事业。同时因近代佛教经济状况在各地区的程度不一,也造成佛教慈善事业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特点,国内外人士对于佛教慈善事也表现出不同的认识,这是在研究民国佛教慈善事业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佛教慈善事业在救济弱势群体、缓解社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在当时国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通过总结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利于当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