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没有骨折或者脱位的颈部创伤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该型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自1982年Pang等将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列为一类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以来,对该类脊髓损伤的报道逐年增多,但对该类型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国内外争论较多,主要由于目前有关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以临床回顾性分析为主,尚未建立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表明,颈椎的过伸损伤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最主要的损伤机制,大部分患者存在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骨化等致椎管狭窄、颈椎不稳定、颈椎发育异常等基础病变,外伤时引起颈椎后仰过伸,颈椎虽未发生骨折或脱位,但原已存在的退行改变使椎管有效储备间隙减少,颈髓前后受夹,在这种钳夹状态下导致急性脊髓损伤。此种损伤常导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中央型脊髓损伤、脊髓前部损伤等,严重者可造成完全性脊髓损伤。目前实验所建立的SCI动物模型大致分为急性、亚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慢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脊髓其他疾病动物模型等。临床SCI的伤情多种多样,损伤机制也十分复杂,因此,无论那种模型都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上脊髓损伤每个方面的需要。其中,气囊压迫模型对脊髓急性损伤的研究较好,而螺钉或可膨胀材料对脊髓的压迫模型更适合脊髓亚急性性压迫的研究,利用颈椎正常运动产生脊髓的慢性压迫模型,其压迫机制更接近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用于研究脊髓慢性压迫较为理想。为此我们首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实验模型来模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为进一步对该型脊髓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条件。本实验通过采用颈椎前后路不同时间段联合压迫的方式建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模型。前路经椎体逐渐置入一定深度的螺钉,减小了脊髓前方的储备空间,形成节段性椎管变窄;后方经椎间孔插入导管球囊、膨胀后形成急性后路压迫,模拟后伸时黄韧带等的钳夹机制,两个方向均对脊髓的同一水平造成压迫。造模后动物采用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改良方法对其行为进行评分,造模过程以皮层诱发电位/肌电图仪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行CT和MRI检查观察脊髓受压情况,实验动物脊髓组织HE、Nissls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铀铅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本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更接近临床实际,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对该型脊髓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