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1-2013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和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进行。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两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即常规粳稻南粳44、武运粳24,杂交粳稻甬优8号、常优5号,杂交籼稻两优培九、Ⅲ优084,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三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株型和田间微气象的影响,以明确其最适栽插规格及增产机理,为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因品种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粳稻各栽插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均以高密度最高,分别比中密度和低密度增产2.7%和11.5%。杂交粳稻以中密度产量最高,随机插密度的降低,平均分别较对照高出11.6%、13.7%和1.9%。杂交籼稻也以中密度最高,平均较对照增产16.4%,高密度与低密度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有效穗数受机插钵苗密度的影响较大,同一品种穗数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少,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每穗粒数呈相反趋势。机插方式和密度处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随着移栽基本苗的降低,各品种全生育期茎蘖数均呈现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的趋势。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茎鞘物质转运均随密度降低而升高,叶绿素含量衰减率表现出相反趋势。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随栽插密度的增加极显著增加,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中密度在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大,干物质积累显著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不同类型水稻剑叶与倒2叶叶枕距、倒3叶与倒4叶叶枕距、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剑叶夹角、倒2叶长、倒3叶长及叶夹角、穗长及穗下两个节间长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穴距扩大)而呈增大趋势,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呈相反规律。钵苗机插水稻较常规毯状机插苗株型整齐,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增加4.28%,剑叶夹角减小11.87%,穗下节间拉长,穗型显著增加5.29%。群体中下部平均温度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杂交粳稻次之,常规粳稻最低。中部相对湿度呈相反趋势,基部以杂交粳稻最大。半消光深度、冠层照光度杂交粳稻较常规粳稻略低,高于杂交籼稻。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群体内部温湿度呈现出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高低密度间差异显著,钵苗机插均显著低于CK。冠层照光度、半消光深度两类粳稻品种以中低密度较大,杂交籼稻随栽插密度降低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