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N末端型脑钠肽原(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评估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其预后,为ACS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对象和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3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89例急性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外周血MCP-1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末端型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同时,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常规生化检查,采用HIACHC-76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NT-proBNP以及常规生化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完成);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LVEF的测定;根据LVEF分为A、B、C三组:A组≤40%(n=28),B组41%~55%(n=31),C组>55%(n=30),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按ACS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NT_proBNP进行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数据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患者LVEF进行分组显示,发现随着射血分数降低,其外周血MCP-1、NT-proBNP水平有逐渐升高趋势(C组<B组<A组)(p<0.001),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MCP-1、NT-proBNP呈正相关(r=0.551,p<0.05),而二者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609和-0.636,p均<0.05);2.根据ACS临床类型分组结果显示,AMI组与UA组在MCP-1.LogNT-proBN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NT-proBNP与反应左室功能的射血分数(LVEF)具有良好的相关性,MCP-1与NT-proBNP具有正相关,但孰为因果以及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检测二者在AC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有助于ACS患者的预后判断,并有望为ACS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但MCP-1与ACS的临床类型无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