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的社会处于一个重视和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代,人类需要通晓过去的环境变化,以此来预测人类本身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人类要维持生产和生活需要就会不断消耗自然资源资本,直接给地球带来压力。这个压力是否在地球生态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是个永久研究性问题。文章研究的大背景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在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战略规划,这是我国最后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河三角洲。国家战略下的高效生态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强调要集约节约的开发利用资源,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的双重效益。文章借助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来客观的定量评估区域的发展是否具有生态可持续性。文章研究的意义旨在提供一种直观形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力图通过本文对该区域近几年的生态环境变化数据分析,能够让区域后期的发展做一定的参考。同时对于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有着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具体研究着手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其概念和内涵的阐述,进而是说明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然后在研究黄河三角洲目前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前提下,借助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资源消费账户,得出该区域2009年至2013年主要年份的生态足迹,由计算的结果表明目前生态状况,为此必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始终坚持高效生态经济的理念,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得以缓解生态状况,在参考和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别从人口、生态能源、土地资源、天然湿地的保护、生态区域功能以及观念意识等方面论述,力图能够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