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海南岛认识之演进(1873-1945)

来源 :黄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一直觊觎我国的海南岛。究其原因,除了海南岛位于南海要冲的战略位置与丰富的热带资源以外,还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南进战略”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海南岛的侵略野心和战略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1873年日本对海南建立领事外交关系为始,至1945年日本战败撤离海南岛为止,日本对海南岛的认识随其“南进战略”之变化而变化,由最开始的初步认识,到对海南岛及周边南海诸岛的经济价值的重点关注,再到将海南岛视为日本“南进”扩张的前沿基地,甚至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又将海南岛视为“大东亚共荣圈之一环”。这些战略认识转变源于日本“南进”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反过来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政府的战争决策。本文以日本“南进论”与“南进”政策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收藏的日文官方档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日文文献以及神户大学新闻记事文库的新闻档案资料为主要史料,梳理日本朝野在不同时期对海南岛的认识,梳理其关注重点的变迁,以此探究日本对外扩张战略之演变。最终回答两个问题:在日本侵略者的认识中,海南岛有何价值?这些认识如何影响日本的战争决策?本文首先梳理日本的“南进论”与“南进”政策的发展脉络。“南进论”作为日本近代主要外交意识形态之一,与“北进论”相对应,起源于江户时期(1603—1868)思想家佐藤信渊的《防海策》,经历明治时期(1868—1912)、大正时期(1912—1926)的发展,至昭和时期(1926—1989)正式成为“南进”国策,并进一步演变出“大东亚共荣圈”等对外侵略理论。通过梳理不同阶段日本“南进论”与“南进”战略之内容,结合各时期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外交环境,进一步探究日本“南进”扩张与日本对海南岛战略认识之联系。其次分析1873年至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岛为止的日本对海南岛战略认识之演变,重点从日本“南进”战略演变的角度出发,探究不同时期日本对海南岛的关注重点、侵略手段的不同。通过日本外务省领事调查报告、台湾总督府调查报告以及陆海军档案等多重史料,梳理日本对海南岛战略认识演变阶段:从初步认识阶段(1873—1914),日本对海南岛笼统的认识;到“经济南进”时期(1914—1936),日本重点关注海南岛的热带资源,有意识地在海南岛进行投资实业、资源调查等一系列殖民扩张行动;再到“国策南进”时期(1939—1939),日本重点关注海南岛位于南海要冲的战略位置,将海南岛定位为日本北上控制中国大陆、南下进军南洋的战略要地。最后探究1939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对海南岛的战略认识,研究海南岛在日本对外扩张中所处的战略地位。通过日本陆、海、外三省的日文档案以及新闻报道等多重史料,重点从日本“南进”战略演变的角度出发,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点,梳理从1939—1941年间日本将海南岛视为南下进军南洋的“南进据点”、北上封锁中国沿海的“封锁基地”以及掠夺热带资源“南海宝库”,再到1941—1945年间日本将海南岛视为“大东亚共荣圈之一环”的战略认识之演变,以此勾勒出日本对外侵略构想图。总而言之,通过研究日本对海南岛认识之演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近代日本对海南岛侵略野心绝非凭空产生,也不是临时起意,日本对海南岛的战略认识与日本“南进战略”息息相关,日本在不同时期对于海南岛关注重点、侵略手段之不同,源于“南进战略”之演变,反之,通过研究日本对海南岛认识之演进,也可以勾勒日本对外侵略之构想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其他文献
双光子聚合加工技术是基于双光子吸收效应的一种新型微纳制造技术,由于其具有真三维加工能力以及高穿透深度,从而能够在微纳米尺度上制备任意高分辨率的3D微纳结构,广泛应用于微纳光子学、微机电系统、组织工程等领域。通过双光子聚合加工技术制备的3D水凝胶微结构形貌可控,具有高精度、适当的刚度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在体外模拟体内微环境,因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其应用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双光子聚合
期刊
1:5万及1:2.5万区域三维地质填图是我国基础地质调查数字化、成果三维化的主要工作内容。目前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在区域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自动化、模型拓扑一致集成化方面表现不足。本文基于区域数字地质调查成果图PRB数据,针对区域地质图中多种类型地质构造的自动化、集成三维建模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多种类型地质构造的显隐式集成建模方法。通过分析倾斜地层、褶皱、断层、火山机构以及第四系
学位
芳香族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绝缘性、热稳定性、介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可在微电子工业中用作绝缘和保护材料。负性光敏聚酰亚胺具有芳香族聚酰亚胺的优点,同时也具有感光性,使得微电子加工过程中减少对光刻胶的依赖,简化图案形成的工艺,有力的促进了生产效率。本文综述了负性光敏聚酰亚胺的发展,重点介绍聚酰亚胺光刻胶体系的原理及近期研究进展,对负性光敏聚酰亚胺的发展给予展望。
期刊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浦市龙舟的活态传承为研究对象,以浦市镇白旗龙舟的浦溪村、青草村、黄家桥村、高桥村、小岸坪村以及红旗龙舟的麻溪口村、白岩头村、毛家滩村、五棵溜村、江东村等10个村的各2名旗手、鼓手、艄公、划手、头人,共20名浦市龙舟参与者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浦市龙舟活态传承范围主要在浦市镇白旗龙舟队的浦溪村、青草村、
学位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发掘了辽代墓葬群。墓室中的壁画散乐图,颜色鲜艳、人物丰富,为研究辽代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本文依据散乐图中舞伎的动作形态进行分析,继而将舞伎舞姿的类型归纳与区分。从舞蹈史论与辽代文化的角度,分析辽代舞蹈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通过宣化辽墓散乐图舞伎的研究,展示出契丹民族乐舞审美特征与民族精神,同时体现出中国乐舞文化的包容并举的无尽魅力。
期刊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金属封装材料被广泛应用,对其加工制造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逐渐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应用于新一代的航空航天电子封装领域中,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是满足新一代电子封装产品需求的关键。对传统封装金属和金属基复合封装材料加工制造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分析金属基复合封装材料的加工难点,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期刊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在维持血管屏障、控制血管通透性和调节血管张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VEC损伤会引发多种疾病。促进VEC再生、维持VEC正常功能和损伤修复成为目前再生医学研究的重点。然而成体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相对较少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s)在人体内
学位
在具象雕塑的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始终如影随形,具象与抽象互相交融、缺一不可。抽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雕塑的本质,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思想。笔者从雕塑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我实践中的思考,以造型抽象思维、情感抽象思维与材料抽象思维为切入点,对具象雕塑的抽象思维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为雕塑创作实践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期刊
学位
目的:使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导尿方式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及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有关不同导尿方式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应用效果的随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