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出现了变化。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由国有银行完全垄断的局面,国有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压力。市场结构体现了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也是影响银行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市场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银行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测度方法对我国银行业从诞生之初到2005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时期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测量;同时还按照产权的划分方法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作为产权组织理论分析方法的补充。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结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于是本文按照统治政权的不同,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分成了三个大的时期,期间又按照一些标志性事件分为一些小的时期,即1841-1896,1897-1911,1912-1927,1928-1936,1937-1948,1949-1977,1978-2005。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是对论文的整体介绍,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关注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这个课题,即选题的理论、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文章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清政府统治时期,主要是对那一时期银行业的状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中又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1841-1896年,中国的银行业发源于外资银行的入侵,之后中国的银行业以至金融业长期处于外资银行尤其是英资银行的控制之下。(2)1897年中国第一家自办新式银行成立,中国的银行业出现新的格局:外资银行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且在国别分布上由原来的英国占有完全垄断地位转变为各强国相互竞争,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本土银行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但家数较少,在外资银行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挤压下艰难成长。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的银行业处于竞争的格局——主要是外资银行之间和外资银行与中资大银行之间;而中资银行内部则体现出一种寡头垄断的格局。 第三章主要是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1)1912-1926年,在中国的银行业,外国银行(尤其是英资银行)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体现在中国的财政上,外国银行多次组成强大的银行团,对中国的财政经济进行干预。但在外国银行内部,国力变化及银行竞争使得原来强大的英资银行地位开始下降,而美国资本的银行则随着其国力上升而日益强大,日资银行也发展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时代”,给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银行业在与政府结缘、投机公债的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银行家数增多、规模增大。通过集中度测算,可以知道本土银行资产、存款、放款指标的H值在1921~1926年间均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态势,而N值指数则先增后减,表明银行竞争程度的先增后减。在这一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有5.88家资产规模相当、5.92家存款规模相当、6.48家放款规模相当的商业银行,体现出银行业的较高垄断程度;而利润的N值指数达到15.52,说明利润的分布比较分散,也就是大的银行没有取得与其资产和存放款规模相当的利润,而民营银行则体现出较好的经营业绩。(2)1927-1936年,是中国银行业的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是国民政府建立国家银行体系的时代。在中国民族工商业衰败之中,近代银行业则仍然靠投资公债、地产而畸形发展;到1931年中国的本土银行业已经达到和外资银行相当的规模,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开始结束。此外,从CR指数来看,中国的银行业逐步集中,尤其是1935-1936年,银行集中度大大增加,其中存款的CR4达到了66.25%。(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动荡、国家的管制,中国的银行业出现了高度垄断的局面,国营银行快速扩张、私人银行迅速衰落、外资银行的优势地位消失殆尽,四行在本国用户存款总额(包括储蓄)的比重(即存款的CR4)曾一度达到90%,1946年12月,“四行二局”的存款、放款总额分别占到了整个银行业的91.2%和97.2%,出现了以“四行二局”为首的国家银行的高度垄断的格局。 第四章主要是对建国之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期间又分为两个时期。总体来说,从我国银行业几经曲折,最终由完全的垄断开始走向竞争。从定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资产和存款的CR4值从1998~2005年处于稳定的下降过程,资产的H值指数在1996~2003年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03~2005则基本保持不变,存款H值指数在1998~2005年间持续下降,说明了市场结构正在逐步向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调整。此外,规模最大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资产指标的CR4值都在79%以上,且从N指数来看,1996~2005年间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有5.14家存款规模相当、5.18家资产规模相当、7.54家利润规模相当的商业银行。因此,中国的银行业仍然是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银行的集中度甚至超过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第三和第四个时期。 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1)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银行都曾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国营银行的统治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这与中国经历的战争与动荡以及外资银行的入侵是分不开的。(2)从市场集中度衡量,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表现出垄断与竞争的交替,从外资银行的入侵(垄断)——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资银行的兴起(垄断)——中资银行的竞争——国营银行的垄断——开始走向竞争,总体来讲,我国银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体是比较集中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达到了贝恩模型的寡占Ⅱ型或寡占Ⅰ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