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因此对植物的滞尘减污的要求更为严格。基于此原因本文选择北京市的常见绿地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污染程度植物的滞尘能力差异,并考虑了植物叶片对环境的响应,更加深入的研究了叶片滞留颗粒物的机理,最终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作为主要的采样地。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北京植物园和国贸桥9个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差异显著。2个地点常绿灌木的大叶黄杨单位叶面积PM、PM>10、PM2.5-10和PM2.5滞留能力最强。树种单位叶面积PM滞留能力不能决定其他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2)随污染程度升高,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地点差异并随粒径减小呈增大的趋势,说明植物叶片有富集微小颗粒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能力。(3)树叶表面的微结构对其滞留颗粒物量和滞尘粒径有很大影响。叶面沟槽深且间距大、润湿性好、气孔密度(>189 N/mm2)较大有利于滞留PM;气孔密度(>217N/mm2)更大的叶片有利于滞留PM2.5-10。环境污染会改变树木叶面结构与性质,从而改变其滞尘能力。此外,叶面有绒毛时有利于滞留PM2.5,而且增强作用显著。(4)在交通区和工业区大叶黄杨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能力显著,而清洁区辅助国槐等树种,对降低PM2.5等颗粒物的污染非常重要。国槐、银杏在抵抗恶劣的环境中,均做出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而白蜡则相反。(5)常绿的乔-乔型的样地植株滞留PM>2.5和PM的能力最强,常绿的纯乔型植株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6)郁闭度越大,样地的PM、PM>2.5的总滞留量和单位绿化面积的滞留量都越大,滞留能力越强。郁闭度在0.6-0.7之间时单位绿化面积植株滞留PM2.5的能力最强。总体来说,疏透度在0.2-0.3之间时样地PM2.5总的滞留量和单位绿化面积滞留量都最大。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下,综合了植物树种和群落结构的选择,设计了公园绿地植物滞留颗粒物的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