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采用改良心外膜电刺激诱颤法建立6min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模型 2、探讨超声预处理在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方法: 1、采用改良心外膜电刺激诱颤法诱导大鼠心脏骤停6min后给予胸外按压、机械通气、肾上腺素以及除颤等复苏操作复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SHAM组)和模型组(CA/CPR组),造模完成后统计模型组CA的类型和CA时间,记录自主循环恢复率,24h、48h、72h存活率;并且在光镜下观察自主循环恢复72h后脑皮质区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2、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1)假手术组(SHAM,n=5)仅对大鼠行麻醉、气管插管、股动静脉置管等基础操作,不进行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2)模型组(CPR,n=8)经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3)超声预处理组(US,n=8)超声预处理后操作同模型组;(4)MLA+超声组(MLA,n=8)超声预处理前30分钟及诱颤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α7nAChR拮抗剂甲基牛扁碱MLA4mg/kg处理后操作同超声预处理组;(5)GTS-21组(GTS-21,n=8)室颤诱导前30分钟给予腹腔注射α7nAChR激动剂GTS-214mg/kg处理后操作同模型组。记录各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72h生存率、除颤次数、肾上腺素次数、CPR持续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复苏后1h、4h、72h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自主循环恢复72h后脑皮质区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α7nACh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组15只大鼠全部成功诱发室颤(VF),经过CPR后,ROSC成功率是73.3%(11/15),24h、48h、72h存活率依次是46.7%(7/15)、33.3%(5/15)、13.3%(2/15)。HE切片可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更加紊乱,变性坏死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与CPR组相比,US组大鼠72h生存率明显升高,CPR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次数、24h及48hND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MLA组与CP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S-21组与CPR组相比72h生存率明显升高,CPR时间和除颤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素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和SHAM组相比,CPR组TNF-α和IL-6水平在1h、4h、72h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PR组相比,US组TNF-α和IL-6水平在1h、4h、72h均出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LA组TNF-α和IL-6水平与CPR组相比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S-21组TNF-α和IL-6水平与CPR组相比在1h、4h、72h均出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组织HE染色:SHAM组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规则完整,排列紧密,有一到两个核仁。CPR组与SHAM组相比神经元细胞结构破坏较为明显,坏死神经元较多。与CPR组相比,US组坏死神经元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LA组与CPR组损伤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S-21组有部分坏死神经元,与CPR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α7nAChR蛋白表达:与SHAM组相比,CPR组α7nAChR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CPR组相比,US组α7nAChR蛋白表达增多(p<0.01);与CPR组相比,GTS-21组α7nAChR蛋白表达增多(p<0.01);但MLA组α7nAChR蛋白表达与CP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改良心外膜电刺激诱颤法所致心脏骤停类型主要表现为室颤(VF),该方法稳定可靠,更加简单易行,可用于心肺复苏基础研究。 2、炎症反应参与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所致脑损伤过程,超声预处理可通过上调α7nAChR蛋白的表达来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提高生存率,改善神经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