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列缺穴对正常人和颈椎病患者的脑功能成像影响的异同,探索针刺列缺穴治疗颈椎病与脑功能激活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揭示针刺列缺穴治疗颈椎病的可能机制。方法正常组20例(均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及社会中征集的志愿者,2012年5月--2012年12月),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0±1.4岁;颈椎病患者组20例(均为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人,2012年5月--2012年12月),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2±1.5岁。全部受试者均为右利手,选取右侧的列缺穴进行针刺刺激。所有受试者均由同一位具有丰富针刺经验的针灸医师施行针刺。针灸医师采用无菌不锈钢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为0.5~0.8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3.0T GE signa HDXT MRI系统的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前及针刺过程中所有受试者的脑功能区的变化。采用EPI序列扫描,参数为:TR=3000ms,TE=40ms,FA=90°,扫描矩阵96×96,层厚5mm,层距0mm,每3秒获得覆盖全脑的29层图像,共扫描6分24秒,获得静息态的脑功能成像和针刺后的脑功能激活区。并将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M8软件对数据进行后处理、统计、分析,对单个被试数据进行组内分析,设定统计阈值为p﹤0.05,设定未经校正的激活范围阈值为10个像素,即考虑为有意义的激活区是连续激活像素到达10个以上的区域。然后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数据分别的进行单样本t检验,其统计阈值设定为p<0.05,多重比较使用Alphasim校正。结果1.正常组和颈椎病患者组分别有2例和1例实验对象,由于实验过程中头部晃动过大而被剔除。2.正常组针刺列缺穴后主要激活了双侧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上回、颞中回和额下回,以及左侧岛叶和左侧缘上回(按照被激活脑区的体素值大小依次排序)。3.颈椎病患者组针刺列缺穴后主要激活了双侧的小脑、顶下小叶、中央前回、颞上回、枕叶。以及左侧大脑的颞中回和中央后回(按照被激活脑区的体素值大小依次排序)。结论针刺列缺穴对正常人脑部功能区域的激活不是特定的某一个区域,而是可以激活多个脑功能区,并且其激活的脑功能区与其主治的病症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颈椎病患者与正常者的脑功能激活区有着诸多的相同,但颈椎病患者的脑功能激活区有其特异性,推测可能是针刺列缺穴对颈椎病患者起到的治疗效果的特定脑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