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天然具有一种对事物追根究底的要求,总想完成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理性的这种自然而必然的倾向,就产生了形而上学。可以说,形而上学是探索一切存在物最后根据的一门学问,是一项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的宏伟事业。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说得很形象:如果人生没有形而上学,没有哲学,就好像建立了庙堂而没有尊神一样。如果庙堂里连一个尊神都没有,那还算什么庙堂?形而上学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依然有。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2000多年的时间里,形而上学的问题迄今未得到完满的解决,反而由于近代形而上学家们的我行我素,使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在独断论看来,人类理性能够独立地,不依赖于经验就可以解决世界的起源,灵魂不死以及上帝存在等关于事物最终根据的一系列形而上学的问题。无须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进行检查,贸然断定人类拥有关于一切超感性经验事物的知识。由于独裁者们的独断专行,他们的威信最终必然扫地,使其内部分崩离析,异说百出,不知所归,完全陷入无政府状态。
形而上学何去何从?形而上学该以何种形式存在和发展下去?作为特定时代的产儿,康德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康德一针见血地指出,独断论者对于无限整体是说了等于没说,而怀疑论者则对于无限整体是什么也不敢说。“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的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而且由于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每人都要随心所欲地塑造他自己类型的形而上学。至今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并不能满足任何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要求:然而完全放弃它又办不到。”形而上学乃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门学问。康德要完成重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形而上学为什么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来说,是实在的,但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它又是虚假的。康德认为古典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其基本问题是灵魂、世界和上帝。这些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但它还没有成为科学。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究其因,康德认为人们用理性反复构建形而上学体系,但人们却没有对理性本身加以考察。那么,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途径何在?康德提出必须对理性自身进行批判的考察,即考察理性究竟有多大能力担负起这项任务。只有对理性自身,经过批判,划定人类认识的范围、界限,把形而上学同其他学问区别开来。才是建立新形而上学的必要条件。理性批判本身就必须先将天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些概念按照不同的源泉,属于感性的、知性的或是理性的,按类别连同一张完整的概念表,以及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这些概念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特别是通过先天概念的演绎而证明出来的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先天综合知识的使用原则以至使用的界限等,统统都摆出来,把这些都融汇到一个完整的体系里才行。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附录中认为,批判的原理一建立起来,就会把形而上学的假羽毛拔掉,令人肃然起敬。批判给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的尺度,使真知与假象明确分开,这就把神秘主义(有关无限整体或本体的学说)从它的最后蔽所里(人的理性)驱逐出去,从而使形而上学走向科学。
理性在康德哲学中被规定为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则是原则的能力。知性通过规则来得到现象的统一性,只适用于现象界,只能获得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而理性乃是一种在原理之下得到知性规则的统一性能力,它要求超出现象界,达到对本体的认识,即以无限的东西为对象,要求把握绝对的,无限的整体,获得一种不依赖于经验的完全的统一性。同知性拥有十二范畴一样,康德必然地让理性拥有一种其对象不能在任何经验中表现出来的理性必然性概念,这就是“理念”。理念乃是理性从有条件的东西出发进行推论,追求无条件的整体的产物,是一种先验批判的理念,是一切有条件的东西或者经验对象的绝对的根据。先验的理念分为三类:关于主体的理念-“灵魂”;关于客体的理念-“宇宙”;关于主客体统一的理念-“上帝”。理性通过知性的超验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理性的理念,这是人们的自然的形而上学倾向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理想性的东西,超出了一切知识经验的界限,没有一个适合于先验理念的对象能够在经验中找到,没有相应的对象能够在感官中被给予。旧形而上学把本体当作现象,把不可言说的东西当作知识的对象,把理念当成现实的存在,从而产生了种种幻相。怎样才能能揭露这种不可避免的幻相呢?康德强调,不能由对事物的客观的、教条式的探讨,而只能由理性本身(它是理念的源泉)对事物的主观的探讨,才能对它加以限制。
旧形而上学企图把本体当作认识的对象,从而产生了种种不可避免的争执。理念、本体是我们经验知识的准绳、规范和目的,我们不能用它来建立原则以获得知识,而只能用它的指导原则去规范知识。关于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志的自由均是假学问,只有彻底消除、澄清这类假知识,真正的道德学、美学、目的论等才能产生。在知识的领域中虽然没有本体的立足之地,但在道德经验中和美的经验中却可以体验到(而非认识到)本体。这就是说,康德认为要拯救形而上学就必须到知识之外去寻一求支持,即要到道德和宗教中去寻求支持,作为科学知识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然而,形而上学却在道德和宗教中有它和根源,作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或者作为宗教信仰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追求的。因为,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代表着人类生活的一种境界。人类天然趋向的目的是为了从经验的枷锁中,从单纯于观察自然界这一限度中,把我们的概念解放出来,使它至少可以看到在它面前开展着一个包含感性所达不到的,仅仅作为理智的对象的境界。康德提出要取消的知识乃是旧形而上学关于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宇宙自由诸如此类的假知识,把知识限制在现象界,是为信仰留地盘,为建立他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学留地盘,为建立他所向往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留地盘。比如人类的自由,这是不能在现象领域内被认可的,但它在实践领域中却可以是实在的。
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无论我们对形而上学持什么样的立场或态度,无论我们反对它还是赞同它,它都有可能变换各种各样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研究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的重要任务。不管那些怎样简化或误解康德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我们知道,哲学思辨并不是单纯地寻找答案,然后一劳永逸。哲学思辨就是不断地提出生活现实中最本质的问题。康德形而上学方面的答案不是在所有时代都是有效的。但是,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更意味一个时代的开启。不管怎样,康德的下面一段话直到今天还是有效的。他说:“如同我们不会因为不愿意吸入不干净的空气而宁愿停止呼吸一样,要人的精神放弃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简直是不可能的。”①相信这一哲学话语对现代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