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任务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政界交往的日渐频繁,政务口译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鉴于政务口译多发生在关乎国家形象和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场合,例如国际会议,会见,政治谈判,新闻发布会等,政务口译译员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译员应当做到保持源语文本的精髓,同时将其进行最大程度的再现,顺利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译文的可理解性,从而达到最优的交际效果。释意派理论提出,翻译有三个程序,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其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因此,如何理解并表达非语言意思,成为政务译员主体性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本论文试图从译员的主体性这一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在政务口译中,译员适当的发挥主体意识,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受制于政务口译的翻译单位主要为词语及句子,及其主题严肃性,内容的政策性及语言的敏感性等特点,译员主体意识的灵活发挥程度相对较低。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扼要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标及论文的基本思路;第二章主要对与本文有关的主体性研究和释意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为论文主要部分,借用政务口译的相关实例,分析译员在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三个阶段如何发挥主体意识;第四章探讨对政务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在政务口译中的应对策略,如采用自由译和归化的方法灵活处理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更好的发挥主体性,促成交际双方的有效交流和互动。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