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迅猛,尤其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债券市场作为利率体系的核心之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远的影响。货币政策作为央行调节中介指标及最终经济指标的重要工具,对债券市场有着广泛而直接的作用。中国央行使用货币政策的历史较短,在2013年“钱荒”事件后,其传导机制的变化值得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向债券市场的传导进行研究,并且尝试研究“钱荒”之后其内在机制发生的变化。希望能够帮助央行更好的进行宏观调控。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是本文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目前依然以数量型为主,价格型货币政策需要数量型货币政策配合调控的前提。其次,通过分析货币流动性对利率的影响,总结出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而分别对短期和长期债券收益率产生影响。再次,描述了货币政策在“钱荒”期间和之后的操作,认为货币政策与债券收益率的波动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传导机制在“钱荒”后的变化,加入了“微观预期”和资金“脱实向虚”两个因素,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分析体系。在实证分析方面,以“钱荒”事件作为分界线,分别以十年以上的数据以及“钱荒”后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相对最成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与短期和长期债券利率进行分析,建立VAR模型,观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收益率的传导效果,并尝试分析“钱荒”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十年以上的整体数据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对债券收益率影响明显,同时短期债券受影响更甚于长期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对短期债券传导顺畅,对长期债券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印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至短期债券影响的较为直接,而通过货币供应量对长期债券影响相对间接。从“钱荒”后的分析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收益率传导并不顺畅,长期债券对存贷款利率反过来有影响,印证了“预期”逐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控制对实证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几条政策建议:第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建立基准利率或利率走廊,减小数量型货币政策直接干预的代价。第二,加强货币政策的沟通和透明度。第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包括取消债券市场的多头监管,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等,从而推动债券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