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环境中多氯联苯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化学工业飞速发展,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添了烦恼。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工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具有远距离迁移能力、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蓄积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严重毒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和远距离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等特点,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不断发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事故造成了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为此,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会议。会议中,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公约旨在禁止和限制使用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是一种性质稳定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苯环上的取代基氯取代的位置及个数的不同,共有209种异构体。多氯联苯被证实和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样具有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危害特性,能够对人和动物产生一系列危害。1977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陆续停止了多氯联苯的生产和使用,但是由于多氯联苯的半衰期长和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等特点,导致环境中的多氯联苯仍将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微生物-植物协同修复的可能性已经被证实并应用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修复领域。微生物-植物协同修复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是生物环境修复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与热门领域。本论文从毛白杨、绦柳、荻以及二穗短柄草4种植物体中分离植物内生菌,通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耐受试验、能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筛选试验和对Aroclor 1242的降解试验,筛选出能够降解Aroclor 1242的植物内生菌并优化其降解条件。为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联合修复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丰富可高效修复多氯联苯的植物内生菌种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分离出37株植物内生菌。其中,35株为植物内生细菌,2株为植物内生放线菌。(2)筛选出24株能够在不同浓度梯度的混合污染物培养基中进行生长,表现出对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耐受性。尤其是驯化后的CGL-1菌株,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表现出很强的耐受性。(3)经过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筛选试验,获得5株能够利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碳源进行生长的菌株。对5株菌株进行16Sr DNA和形态学鉴定,初步鉴定菌株4、13和CGL-1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菌株SGL-1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菌株CPY-4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4)驯化后的植物内生菌菌株CGL-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2℃,最适生长p H值为7,最适生长的盐含量为1/10 NA液体培养基的盐含量。(5)接种量为10%是菌株CGL-1降解Aroclor 1242的最适条件,最适p H值为7,降解最适盐含量则为液体无机盐培养基的盐含量。通过菌株CGL-1对Aroclor 1242的降解试验,发现驯化后的植物内生菌菌株CGL-1对多氯联苯混合物Aroclor 1242中各组分都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菌株CGL-1对Aroclor 1242的7天总降解率为43.2%。综上,利用毛白杨、绦柳、荻以及二穗短柄草,分离、筛选驯化可降解利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植物内生菌,获得绦柳组培苗内可降解利用多氯联苯Aroclor1242的植物内生菌CGL‐1,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CGL‐1以10%接菌量,装液量10ml液体无机盐培养基(p H 7)并添加20mg/L Aroclor 1242、32℃、200 r/min振荡培养7d后总移除率为43.2%。CGL‐1对多氯联苯Aroclor 1242各组分降解利用效应相近。
其他文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反映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是推动传统应试教育的火车头,实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以广州华立科技
目的:探究自控硬膜外镇痛和鸡尾酒疗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于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自控镇痛组
海南荔枝果园长期密闭封行,导致果实品质低下,产量降低,果园效益难以提升。荔枝密闭果园通过间伐改造,改善果园整体通风透光环境,继而达到提质保产的目的。本试验以18年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环境思想、环境思想史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某种现象或者观念的视角来解读,从科技史的维度对它进行解读是大势所趋。并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和历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