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进而到工序分工的发展过程。分工的演进离不开要素的流动,中国是劳动力大国,区域间阶梯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区域间要素价格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前提条件,所以劳动力流动影响了产业区域分工,进而产业区域分工影响了贸易模式的转变。基于此,本文以产业区域分工为连接点,分析我国异质劳动力流动对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本文借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放弃劳动力流动受约束假设,引入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采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外部性函数表示区域间生产函数,分析异质劳动力的单一流动和异质劳动力的同时流动对产业布局的不同影响。通过中国实际数据的时间演进分析,发现2005年之前异质劳动力的同向流动造成中国产业布局向东部产业集聚,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区域分工深化,但区域内部分工差距拉大。2005年之后异质劳动力的异向流动造成中国产业布局向趋于分散,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区域分工深化,但区域内部分工差距缩小。产业区域分工的深化将影响贸易模式的演进。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分析产业区域分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同时对我国2004~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不同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计量分析,发现各区域一些传统产业的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模式没有发生转变。中西部地区贸易模式偏向于传统产业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而东部地区贸易模式偏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和产品内贸易模式。所以中西部地区应基于低技能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应基于高技能劳动力优势在加工贸易基础上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对传统渠道控制力来加快产业升级。因此调控好异质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加快贸易模式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协调具有深刻的政策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