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洞穴滴水是降水补给在包气带内部气-水-岩三相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包气带的内部除了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和层面等扩散流介质,还存在溶蚀大裂隙和管道流介质。岩溶过程在引导地下水沿补给路径向排泄点渗流时,这个路径的选择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连通较好的大裂隙和管道提供了主要流动路径,而岩溶发育程度低的小裂隙和孔隙是地下水储存和交换的主要空间。由于大多数岩溶地层和张裂隙的不均匀性以及渗透的多变性,使得不同水文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穴滴水是降水补给在包气带内部气-水-岩三相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包气带的内部除了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和层面等扩散流介质,还存在溶蚀大裂隙和管道流介质。岩溶过程在引导地下水沿补给路径向排泄点渗流时,这个路径的选择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连通较好的大裂隙和管道提供了主要流动路径,而岩溶发育程度低的小裂隙和孔隙是地下水储存和交换的主要空间。由于大多数岩溶地层和张裂隙的不均匀性以及渗透的多变性,使得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洞穴滴水在包气带中的渗流过程存在多种类型。对滴水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包气带水的贮存及渗流过程。本论文选取昆明市老黄龙洞作为研究区,高频率的对大气降水—9个洞穴滴水(洞内池水)—地表泉水等地下水的各循环补给环节,以7天为周期,开展了为期两个水文年的连续定点监测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δ18O值进行分析,探寻岩溶水体的来源和时空变化特征;其次,采用时间序列自相关分析初步确定不同类型滴水和岩溶泉水在包气带中运移路径的差异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另外,选取同一裂隙下相邻三个滴水点,采用高斯混合模型和“经验公式”深入分析其运移通道岩溶化发育程度的差异和平均滞留时间;最后此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相关洞穴滴水在包气带中下渗过程的概念模型。得到以下结论:(1)老黄龙洞地区,大气降水线为δD=7.75δ18O+3.78(R2=0.94),并且表现出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和反“温度效应”;研究结果还表征了老黄龙洞洞穴系统中水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但是由于包气带中大多数岩溶地层和张裂隙的不均匀性以及渗透的多变性,洞穴滴水对当地大气降水的继承是具有修正性的。(2)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年里洞穴滴水、洞穴池水和岩溶泉水的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12.36‰-10.65‰、-11.56-11.35‰和-12.85‰-12.27‰。并且远小于当地大气降水中δ18O的变化范围-16.60‰-1.28‰;由于洞内空气流通性、滴水滴落时间、高度和上覆包气带特性的差异,洞穴系统中岩溶水体的δ18O值变化差异较大。(3)采用时间序列自相关对洞内滴水进行分析得知:洞穴滴水补给路径上新鲜入渗水与通道不流动的“滞留水”进行了水体交换并排出形成不同类型的洞穴滴水。其中“快速流滴水(17号)”运移通道多以岩溶管道和大裂隙为主,平均滞留时间约为几天到十几天不等,并且其高度依赖以往的水文条件;“中速流滴水(1、12和14号)”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在1-几个月时间内,大量补给水流储存在排水良好的裂隙网络中;“慢速流滴水(15和16号)”的补给水流多储存在排水能力、岩溶发育程度低微裂隙、孔隙和基岩基质中,流动和储存时间更长。(4)对同一裂隙相邻三个洞穴滴水(1、12和14号),运用高斯混合模型深入分析其运移路径特征,结果表明:三个滴水点在包气带中拥有共同的水资源存储库,但是12号滴水补给运移通道相较于其他两点(1和14号)岩溶发育程度更低。(5)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出洞内滴水和岩溶泉水在包气带中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滞留时间最长的16号滴水约为9.6周;相邻的三个滴水点1、12和14号滴水在包气带中的滞留时间分别是:3.7、5.8和3.7周;岩溶泉水由于“快速优先流”形式补给的存在,其平均滞留时间约为2.8周。
其他文献
我国土壤汞污染严峻,且部分汞污染农田仍被用于居住和农业种植,而我国耕地资源又极度稀缺,为了即能保障土壤修复又能兼顾农作物生产,我们探寻能用于土壤原位修复的汞抗性菌株,并希望能通过生物炭固定制备成生物菌剂。从汞污染地区的植物体内分离筛选出内生菌,并通过摇瓶实验测定其重金属抗性和汞去除效能;之后通过土壤强化实验和水培实验研究细菌的土壤修复效能以及细菌的汞去除机制。最后通过盆栽实验测定生物炭对汞污染土壤
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疏水疏油、高表面活性、耐热性和耐酸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商业领域。同时,PFASs具有远距离传输、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等特性,其长期暴露对环境及生物都存在潜在风险。随着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加强PFASs的管控,氟化工产业开始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各类环境介质、生
基因序列的研究一直关乎人类的发展,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很好诠释了物种与自然之间抗争。从20世纪到21世纪爆发的几类冠状病毒,其基因序列都各有特色。2019年末至2020年世界多个国家因爆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致使百万人感染,冠状病毒的爆发对国家人力、物力都造成严重损害。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为了适应生存,RNA病毒突变在自然界很是常见,因
熊蜂是全球重要的传粉昆虫,它为人类最为关切的生物多样性安全及经济作物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了解、保护、开发熊蜂的目的,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成为了当今热门的研究对象。现有熊蜂认知相关的研究表明,熊蜂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例如社会学习,概念学习等。但是多数研究是基于熊蜂自然的觅食习性所设计的。为进一步试探熊蜂的智力极限,极少数研究者设计了非自然的觅食任务,发现了它们能够表现出物体操作行为解决诸如拉绳、推
图像彩色化技术是对灰度图像或单通道图像进行彩色化的一种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图像的视觉效果并增强图像细节特征,对遥感图像彩色化可以加快处理遥感图像信息。许多研究者一直在不断尝试、探索和改进自然图像的彩色化方法,但在遥感图像的彩色化技术方面却相对薄弱。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理论,研究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对遥感图像彩色化。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MultiConv-SEnet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的博弈思
白旗兜兰(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是我国极小种群物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兰科植物保护中的明星物种。在我国境内,仅发现一个生长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个外来移民村的村入口小河边陡坡上的残存种群。在野外建立能够自我维持的种群,被认为是有效地保护白旗兜兰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在白旗兜兰保护实践的基础之上,调查总结白旗兜兰非共生萌发植株在回归、人工辅助移植后的生长、繁殖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国家,每年地质灾害给国家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滑坡灾害发生时常常伴随着地表形变。盈江县地处腾冲——龙陵地震带和缅甸弧形地震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复杂,滑坡灾害频发。因此,以盈江县为例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滑坡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地表形变监测有多种方式,其中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 SAR)具有全天候、覆盖面积广、形变监测快速、成本低等优势,成
背景:细胞骨架是一种聚合物结构,是最复杂、功能最广泛的结构之一,参与细胞吞噬、细胞分裂、细胞内运输、运动、力传递、对外力的反应、粘附和保存、细胞形状适应等过程。线皮素-1(ladinin-1,LAD1)就是这样一个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是一种基底膜的胶原锚定纤维蛋白,负责维持真皮-表皮连接处的凝聚力。据目前报道,LAD1在多个上皮器官中表达,如肾脏和肺且与乳腺癌的迁移,侵袭有关,但目前没有与非小细胞肺
美国生态学家E.P.Odum提出生态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的著名论断,但如何构建这个桥梁至今尚无定论。霍桑效应最重要的内容是指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区域,在当地社区居民意识到自己世代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居民本身正被科研人员所关注、研究时,是否会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这种效应是否会更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此,本文
蒙古及周边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是中亚造山带的核心区域,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増生和扩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对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磁资料和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该地区地质、地震资料,来揭示其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对深入认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分布、地壳结构和热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高阶重力场模型SGG-UGM-1研究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空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