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6年年初开始,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等指标快速增长,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状况。面对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灵活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票据等措施,这些措施都首先要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从中介目标入手,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传导机制,以中介目标为重点,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我国的情况。通过国内外中介目标的变化发展及对比,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目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而是在政策运作过程中监测更多的变量,但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这是一个趋势和规律。通过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相对央行)和有效性(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言)进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下降,实际运行与货币供给的计划目标有较大偏差。外汇占款给基础货币的投放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央行货币投放处于被动地位;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及扩张倍数较小等都极大地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的实现;另外,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具有联动性,在趋势上负相关使得货币供应的调控更具难度;在有效性的研究上,采用VAR模型对实际利率和货币供应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我们国家尚对利率进行管制,但利率在传导的有效性上对最终目标影响越来越大,而货币供应相对有减弱趋势。我们对当前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思考:外汇占款的增加成为引起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当前的货币政策是基于我国转轨时期的中介目标特点及经济环境进行的操作调控;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当前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条件下并不是一剂猛药,而是属于适量微调,这种货币政策体现出我国转轨时期的特点。最后,我们结合当前状况和中介目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改革当前的结售汇制,改变被动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局面;顺应趋势在适当时机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加强中介目标的动态性管理,适时地调整中介目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