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金融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必然会导致金融产业的集聚。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说,位处西南内陆地区,一直作为西部中经济规模最大的地区而存在。但是,由于行政体制分割等原因,区域内市场交流受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金融业发展失衡。金融资产资源集中于成都和重庆主城九区,其他地区很难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阻碍了地区间金融资源的流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梳理了金融集聚的概念内涵、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学、金融地理学、区域增长极理论和核心与边缘理论等相关理论。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对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辐射效应三个效应的研究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说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业总体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说明。金融资源主要汇聚在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其他地区发展规模较小,但2019年绵阳、德阳、宜宾、泸州、达州、南充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经济发展规模较大,有望承接首位城市的金融功能。实证方面,首先构建测度金融集聚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4个地区各自的金融集聚水平。可以看出,除了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绵阳市也存在着金融集聚效应,但目前辐射能力较弱,需要继续增强自身的集聚能力。接着,通过威尔逊模型公式计算金融集聚中心地区成都市和重庆主城九区的金融辐射范围。再次,本文利用全局莫兰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得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然后再以莫兰指数散点图,更深入地研究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之后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业发展虽然集聚效应明显,但辐射效应有限,且区域内部金融集聚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周边的经济促进作用有限。最后对此提出相关的几点政策建议: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区域合作,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的压舱石。在新形势下,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兼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它通过创新驱动来转变
学位
江西省作为中部六省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之一,有着重要的战略性。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是“作示范、勇争先”“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同时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江西必须要重视的命题。江西作为经济的追赶者,近几年经济取得迅速发展,但在“十四五”规划的新时期,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江西名片”,绿色生态是江西省的优势所在,研究如何借助这一优势促进江西省的绿色发展有重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保持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着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投入产出效率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刻不容缓。因此,考虑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通过引入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因素来测算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源泉,并尝试从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进程的逐步推进,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如何顺应发展规律抓住投资机遇,规避投资风险一直是我国探讨的主题。因而熟悉投资环境,了解投资现状,分析影响我国直接投资的因素并探寻潜在投资空间大小,成为该主题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第九年,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对沿线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质量显著提高,投资潜力巨大。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始料未
学位
自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该倡议一直作为中国顺应全球化的新道路,是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为国内省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将国内外关于开放型经济以及“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影响仅有少数学者进行研究,并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够完善的部分。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出发,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产业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不可逆的产业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全球高端价值链的重要驱动力。从供给端看,我国制造业位于全球第一,且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生态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仍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代表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高技术制造业。2019年15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4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乃至风电设备等一系列主要行业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内需,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性补贴,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但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开始复苏,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学位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绩效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总面积占全国21.4%,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国家将其定位为创新驱动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绩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生产部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增长速度和质量。长江经济带作为重要的工业经济长廊,凭借其丰富的资源能源以及联结东中西部的区位优势推动我国工业经济的合作互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负向效应。在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分紧迫,而提高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快速增长,各省份已建立起较完备又竞相发展的制造业体系,并形成了明显的“全国-行业-企业”的层级嵌套结构。在这样的多层级经济结构中,生产要素流动及其引致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也具有同样的嵌套结构特征,也就是说,要素流动不仅存在于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不同行业之间。然而,现有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展开的生产率分解研究并未将此因素考虑其中,这毫无疑问会忽视行业间要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