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干预难治性膜性肾病48周的疗效观察及后续随访目的:明确中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方案干预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组目标值的研究方法。入选病例来自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就诊、经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经过正规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后仍无效、中医辨证属脾虚水泛证患者,共100例。予以中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方案干预,疗程共48周。分别在第0,4,12,24,36,48周进行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24小时尿蛋白,次要指标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PI),血白蛋白、中医证候变化等。同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在48周治疗结束以后,每3-6个月再对受试者的24小时尿蛋白和肾功能进行持续随访。运用重复测量的分析方法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完整完成研究的病例数为78例。48周时,FAS受试者的24小时尿蛋白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下降(P<0.001);中医证侯积分、血白蛋白均较基线水平有逐步改善(P<0.001);肾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48周的西医总有效率为39%(39/100),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8%(78/100)。共出现严重不良事件1人次。PPS受试者各项指标好转情况更明显。在之后的随访期,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受试者的24h尿蛋白及血白蛋白呈现出持续缓解的趋势(P<0.05),痊愈率逐渐升高(3%-12%-15%)。结论:中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方案安全、有效,延长治疗时间后疗效更佳,是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第二部分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贫血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早期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贫血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初诊的、经临床及病理明确诊断、且病史资料完整的早期膜性肾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患者2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贫血的发病率,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了解贫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贫血的总发生率为51.0%。伴有贫血的早期膜性肾病患者的病理分级重(P<0.001),血白蛋白低(P<0.001),血肌酐、血尿素高(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P<0.05)。血红蛋白与血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P<0.05)。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58.8%,明显高于普通患者的44.1%(P<0.05)。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对于膜性肾病患者的贫血发病具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低蛋白血症(OR=0.895,95%CI 0.854,0.938)、高病理分级(OR=1.552,95%CI 0.732,3.289;OR=10.302,95%CI 2.903,36.560;OR=12.379,95%CI 0.839,182.618)以及曾使用免疫抑制药物(OR=1.964,95%CI 1.056,3.654)是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贫血发生早、发病率高,血白蛋白、病理分级以及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史与伴发贫血独立相关。第三部分“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干预难治性膜性肾病的脂质组学研究目的:探究与“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干预难治性膜性肾病相关的脂质代谢变化及生物标志物。方法:运用靶向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对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中72例治疗前后留样完整的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并与正常者比较。所得数据经处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以及单因素分析等,比较“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在治疗前后的脂质代谢物变化,并筛选与诊断及疗效相关的特征性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较,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液中共测出451个脂质代谢物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指标在患者治疗前发生上调。LCER(24:0)与肾功能及血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0.05);TAG54:4-FA16:0与24h蛋白尿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后的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共有差异性表达的脂质代谢物346个,大部分表现为下调。与非痊愈组相比,痊愈组的Cholesterol和SM32:2;3的变化差异更明显(P<0.05)。“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的干预对部分异常脂质代谢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SM 32:2;3,PC(16:0/16:0),PC(16:0/20:2),LCER(24:0),CE(16:0)与本病的诊疗关系更密切。结论: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中医方案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机制可能涉及脂代谢紊乱的调节,尤其是与鞘脂类的表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