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辅助小肠镜对小肠良性狭窄鉴别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对小肠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CD小肠狭窄和其他非感染性小肠良性狭窄内镜特点。评价BAE下狭窄切开术(Endoscopic stricturotomy,EST)治疗小肠良性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4年10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7例小肠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小肠镜检查后的诊治经过及治疗结局进行随访,其中4例患者失访,另外有2例患者经随访纠正诊断为淋巴瘤,研究最终纳入61例小肠良性狭窄患者(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通过对比基于BAE的临床诊断与基于随访的最终诊断的一致性,评价BAE对小肠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小肠狭窄患者和其他非感染性小肠良性狭窄患者的BAE镜下表现、CD患者病程超过2年和不满2年的BAE镜下病变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随访终点时间为2021年10月30日。2、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最终诊断为小肠良性狭窄而行BAE镜下EST治疗的21例患者临床特点,评价EST治疗技术可行性、并发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治疗后无手术生存情况及结局。并与同期因小肠良性狭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进行对比,分析EST与外科手术在狭窄治疗的即时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疗效(3月、6月、1年的症状缓解率和无症状生存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分析EST治疗后未中转外科手术者、症状完全缓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治疗情况。随访终点时间为2022年2月10日。结果1、BAE对小肠良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和内镜特点分析(1)小肠良性狭窄的主要病因为CD(62.3%,38/61)、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ryptogenic multifocal ulcerous stenosing enteritis,CMUSE)(11.5%,7/61)和小肠结核(6.6%,4/61)。(2)小肠良性狭窄患者基于BAE的临床诊断和最终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80.3%(49/61);BAE对CD小肠狭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4%和82.6%。(3)CD小肠狭窄患者相较于其他非感染性小肠良性狭窄患者,BAE镜下狭窄处呈现非横行溃疡的比例更高(53.1%vs 16.7%,P=0.016)、回肠非狭窄性溃疡的比例更高(38.9%vs 0.0%,P=0.010),而狭窄处横行溃疡比例较低(46.9%vs 83.3%,P=0.016),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BAE镜下小肠狭窄的部位、程度、形态(膜性/短节段/长节段)、是否存在多发狭窄以及是否纤维性狭窄方面无显著差异。(4)病程超过2年的CD患者相较于病程不满2年的CD患者更容易出现多形态狭窄(36.4%vs 0.0%,P=0.0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AE镜下EST治疗小肠良性狭窄的价值(1)我们对21例患者的43处小肠良性狭窄进行了26次BAE下EST治疗,平均年龄45.2±17.4岁,男女性别比为1.3:1,狭窄的主要病因为CD(71.4%,15/21),EST治疗即时技术成功率为95.3%(41/43),并发症发生率为26.9%(7/26),严重并发症者占9.5%(2/21)。截止随访终点,EST组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12(6-46)个月,EST治疗后无手术者占比为76.2%(16/21)。EST组与同期因小肠良性狭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相比,即时技术成功率为95.3%vs 100%,P=0.512;并发症发生率为26.9%vs 10.0%,P=0.262,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T组和手术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者占比相似(89.5%vs 100%,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治疗后6个月及1年评估症状缓解者少于手术组患者(78.9%vs 100%,72.7%vs 100%,P=0.047和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累积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66.0%vs 90.0%、61.0%vs 85.0%、54.0%vs 8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两组无症状生存率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EST治疗患者无症状中位生存时间为13.3个月。EST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0.0%、81.0%、73.0%,外科手术组患者在随访中均无再次手术者。Kaplan-Meier分析显示CD患者行EST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无症状生存率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3)EST治疗后6个月和1年的症状完全缓解者和未完全缓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发现随访6个月和1年的症状完全缓解者平均年龄相较于未完全缓解者更大(52.2±15.1岁vs 30.7±10.8岁,P=0.004;56.2±13.0岁vs 31.0±13.1岁,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BAE镜下表现结合内镜病理活检、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对小肠良性狭窄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和长期随访治疗的结果综合分析。病程较长的CD患者更容易出现多形态狭窄,BAE镜下发现回肠非狭窄性溃疡、非横行溃疡可能有助于CD小肠狭窄和其他非感染性小肠良性狭窄疾病的鉴别。2、BAE镜下EST治疗对小肠良性狭窄有效、安全性较好,中短期无症状生存率较高,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或避免外科手术。年龄可能是与EST治疗结局相关的因素,但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样本筛选小肠EST治疗最佳适应症。
其他文献
目的:Ⅰ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免疫攻击被完全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除了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外,胰岛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适宜的胰岛移植部位,能促进胰岛存活,提高胰岛移植的成功率。因此,本文基于对腹膜后解剖结构的认识行腹膜后胰岛移植,发现腹膜后胰岛移植优于肾包膜胰岛移植。方法:(1)胰岛提取与纯化:将8周龄Balb/c雄性小鼠作为胰岛移植的供体和受体。选用胆总管穿刺灌注胶原酶P充盈胰腺
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现状、实施课堂评价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课堂评价落实于小学英语课堂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文章以流苏元素在连衣裙中的造型设计为研究对象,制作了28款具有代表性的流苏连衣裙。首先采用语义差分法进行问卷设计,统计18~45岁女性消费者的感性心理;然后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影响流苏连衣裙感性意象的主因子。结果表明,造型因子和风格因子是影响流苏连衣裙感性意象的主因子。
初中数学的易错点是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容易出错或反复出错的知识点。易错点主要分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两大类,而不同题型的易错点又不尽相同,有不同的错因。文章对初中数学常见易错点进行分析,探寻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减少数学学习上的失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解题能力。
采用连续本体聚合工艺生产高流动抗冲聚苯乙烯材料(FHIPS),探讨了矿物油添加量对FHIPS材料熔体流动速率(MFR)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国外对标产品进行微观特征和宏观性能对比。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矿物油添加量的增加,MFR逐步上升。利用本研究成果生产的FHIPS产品性能与国外高流动高抗冲聚苯乙烯产品(HIPS425TVL)进行性能对比,发现在MFR优于HIPS425TVL的基础上,自制FHIPS
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虚拟实验作为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将虚拟实验应用于物理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深入分析了国内外虚拟实验的研究现状,发现当前虚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不足之处,通过问卷和访谈调研发现当前虚拟实验在一线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虚拟实验应用
科技馆作为科学知识普及的平台,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对科学技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更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技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儿童的求知心理,因此科技馆业务人员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借助科普教育活动,起到科技馆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对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创新思考一方面可以弥补目前相关活动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科技馆教学作用的最大化。
<正>5月初的冀东油田南堡2号人工岛花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回想8年前2号人工岛可是另外一番模样。岛上光秃秃的(图1),海风一吹,漫天黄沙,一趟巡检路还没走完,嘴巴、耳朵里就灌进不少沙子。艰苦的工作环境,给员工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挑战。为改善工作环境,缓解心理压力,从2014年春天开始,驻岛员工便利用工作之余开始植树造林(图2)。可是,开采石油,他们是行家里手,种植树木,
期刊
<正>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在2019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牢固确立向科技装备要战斗力的思想,
期刊
抑郁症的患病率非常高,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全球有近3.5亿人患有抑郁障碍。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绝望感是抑郁症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预测自杀的有效变量,研究绝望感对抑郁症与自杀的形成、诊断和预防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对绝望感的研究却相对偏少,很少有研究探讨绝望感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通过对绝望抑郁症患者的访谈和干预,试图探究抑郁症患者绝望感的含义、形成过程以及干预方法,为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