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弧菌是生长在温暖海洋水域环境中的嗜盐菌,也是导致海产品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本文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rahaemolyticus)标准菌株ATCC17802为实验菌,研究其在玻璃表面形成生物菌膜的生长特性及超声波的解离作用;采用亚甲基蓝为光敏剂,探究光动力杀菌技术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的灭活作用;研究D-酪氨酸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光动力技术灭菌效果的影响;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光动力灭菌技术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的灭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经结晶紫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可以用于直接观察细菌生物菌膜,操作简单易行。副溶血弧菌从单个浮游菌到形成生物菌膜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过程,从浮游菌附着于物体表面到逐渐形成生物菌膜,菌体数量从少到多,菌膜形态从稀疏到紧密,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在生长过程中生物菌膜也趋于成熟。在培养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时,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菌膜的生物量不断增加,且在最初的0-24h时生物量增长显著,24 h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以至趋于平衡。在生物菌膜生长成熟后期,其生物量甚至会略微下降。2.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生物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菌膜形成的影响显著,当培养基盐度3%,培养时间24 h,培养转速70 r/min时得到的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已经生长成熟且菌体个数达到2.56×107 CFU/cm2。采用频率为50 kHz超声波,间歇式超声处理法(每作用30 s间隔30 s),在作用总时间为4 min时可在保持副溶血弧菌菌体活性的同时达到最佳菌膜解离效果。3.光动力灭菌技术(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echnology,APDT)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灭活效果显著,且影响灭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光敏剂亚甲基蓝的浓度及光照时间。在相同的光照时间处理下,不断增大光敏剂的浓度(0.1-1000μg/mL),光动力灭活作用愈显著。当亚甲基蓝浓度一定时(10μg/mL),随着光照时间(1-20 min)延长,灭菌效果也逐渐增强。在同样的灭菌条件下,生物菌膜的对APDT的抗性比浮游菌强10-100倍。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法能对生物菌膜荧光颜色进行直观分析,并且用来表征亚甲基蓝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的灭活效果。当延长APDT光照时间或者加大亚甲基蓝作用浓度时,菌膜呈现出较多的红色荧光,表明细菌的灭活量大,光动力效果显著。4.D-酪氨酸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菌膜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影响菌体的生长。同时,D-酪氨酸对已经生长成熟的生物菌膜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D-酪氨酸可以减弱生物菌膜胞外聚合物质对细菌菌体的保护作用,增大光动力灭活效果。因此,将D-酪氨酸与光动力杀菌技术联用有可能开发成为一种能有效去除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菌膜的灭菌技术,并且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