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网络成瘾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确定其影响机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内两所高职、高专大学的176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1)一般情况问卷;(2) 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S);(3)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5)症状自评量表(SCL-90);(6) UCLA孤独量表。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在1768名调查大学生中使用网络的有1563名,使用率为88.40%;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84%,其中男生(23.56%)高于女生(8.33%),城市(19.41%)和城镇(17.74%)高于农村(9.4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检出率在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差、对专业满意度低、生活适应能力低的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较高。在家庭因素中,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高经济收入的家庭、家庭环境不和睦、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教育程度高、父亲职业为“文教卫或科技人员”的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首次上网年龄小、网龄长、每周上网时间长以及偏爱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功能的大学生成瘾检出率较高。2、成瘾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成瘾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水平上高于常模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孤独等心理特质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3、成瘾组大学生在父、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教育方式因子得分上均高于未成瘾组学生,logistic回归表明父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4、成瘾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均高于未成瘾组学生,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5、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有:男生、网龄长、父亲惩罚严厉、抑郁、母亲拒绝否认、孤独、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网络游戏偏爱;而网络成瘾的保护性因素有:和睦的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高、支持利用度高等。提示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应加强对此类学生的关注,注意观察其网络使用行为;同时,新生入学时,学校应对开设专业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开展活动促进大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大,使其获得并利用较多的支持来源。结论:1、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使用较普遍,网络成瘾检出率略高于以往研究结果。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和城镇高于农村。2、个人学习生活状况、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网络使用特点等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3、网络成瘾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多因素的成因机制决定了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是一项综合防治工程,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网上、网下多渠道综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