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后备资源是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当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使耕地数量的减少呈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则呈刚性增长。为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对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促进清水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对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清水县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情况、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分析、以及成果应用建议这四部分。不仅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具体技术方法做了阐述,而且对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与分布等评价结果和不宜耕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为清水县耕地下一步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全面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理论。认为人地关系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稀缺原理等构成了后备耕地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理论基础、原则、依据、方法及其体系结构;分析了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目的意义、评价原则、评价过程及评价方法。由此,在理论指导下,以甘肃省清水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上所述,清水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与分析,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当地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及时的战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