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1923年编入小说集《呐喊》。小说《孔乙己》发表后,艺术家们怀着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创作出了大量图像作品,这些图像作品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本论文从图像的角度研究小说《孔乙己》,主要分为平面图像和视觉形象两类,其中涉及《孔乙己》的连环画、漫画、木刻、插图,以及改编的电影、戏剧等,从艺术构思与构图等角度,分析画作或剧作的艺术特色,着力分析画家、剧作家对于作品的阐释与接受,从而探究《孔乙己》图像演绎的意义与思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解读小说文本《孔乙己》并梳理图像改编情况,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小说内涵。第二章梳理《孔乙己》的连环画创作,从画家的生活背景、绘画手法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独特构图、营造的整体氛围等方面分析刘岘、程十发、方增先、杜滋龄、方隆昌所绘的画作,从而展现不同画家的独特艺术趣味与审美感受。第三章分析《孔乙己》的插图创作,包括丰子恺、丁聪所绘的漫画,彦涵、奚阿兴、赵延年所绘的木刻,以及范曾、裘沙、贺友直、张守义等人所绘的孔乙己图像,主要分析画作的艺术特色,探究文本与画作之间的互释关系,体现画家对于作品的阐释与接受。第四章梳理《孔乙己》的视觉形象改编,将话剧《咸亨酒店》、曲剧《阿Q与孔乙己》、越剧《孔乙己》和话剧《孔乙己正传》按照时间脉络分类,分析影视改编的主题呈现、情节设置、艺术风格以及对主人公孔乙己的重塑,以此探究剧作家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以及文学作品对影视的独特意义。最后一章总结归纳《孔乙己》图像演绎的意义与思考,分别阐述平面图像和视觉形象改编的意义和思考,如平面图像和视觉形象在传播中的独特优点、图像演绎对小说《孔乙己》延伸意义、对鲁迅文学的传播与传承的意义等,思考图像演绎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给图像如何更好地接受与阐释文学文本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