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临时过渡建筑建造研究初探——从坂茂纸管临时过渡建筑的研究开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汶川大地震灾后临时过渡安置工作凸显出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缺乏系统研究与积累,尤其在具体的过渡房建造与搭建层面,缺乏多样、快速而有效并兼顾可持续性的方式、方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为了给未来灾后临时过渡安置提供多样、快速而有效并兼顾可持续性的方式、方法,笔者试着以非常规的建造设计角度与灾后非常规的应急背景状态相结合,以在此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自身参与坂茂两项灾后临时过渡建筑实体搭建工作,从而展开对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与搭建层面原则与策略及其具体方式、方法及其更多可能性的初步探索。论文从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第1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从现实背景出发指明了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同时也确定了研究对象、内容、框架及其方法。   第二部分(第2章——第5章)为从研究开始到深入。以对坂茂的研究作为切入点,着重对其最具代表性的纸管临时过渡建筑“Paper-Loghouse”和笔者亲身参与的两次坂茂汶川灾后临时过渡建筑实践的实体搭建(交大过渡房与华林小学)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其不足并改进。通过三个项目对比研究,总结出坂茂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在建造与搭建层面的表现策略以及具体方式方法。为其后多方面探索非常规建造下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搭建方面的多种方式、方法及其可能性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   第三部分(第6章)为研究在横向广度上的对比发散。在对坂茂研究的基础上,横向比较,对汶川灾后国内两例非常规建造下临时过渡建筑实验进行研究,指出其不足并改进。   第四部分(第7章)为论文结论。综合前文研究,得出面向未来的灾后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具体建造与搭建层面的四点策略。它们分别是寻找可快速形成的结构支撑、乡土材料建造的可能、新型可持续环保材料的快速建造、寻找现成的居住“容器”。并在策略指导下提出相关的设计表达,包含了具体的方式、方法及其更多可能性的探求。   本论文的特色在于在过往研究较为缺失的情况下面对现实问题,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笔者期许在灾后非常规建造下临时过渡建筑设计,基本建造与搭建这一微观层面上建立初步的研究积累,并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作前期铺垫以及思路上的启发。
其他文献
城中村的存在是社会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我国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城市外来人口和廉价住房需求的激增是促使城
现阶段中国的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的发展比起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我国还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严重问题,虽然出现了大量的养老机构,但根据调查表明只有1.16%的老人愿意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新安江上游,是徽剧的发祥地,自古就有戏曲演出的传统。明清时期,徽州的戏曲文化非常兴盛,特别是明末清初形成的徽剧更是遍及全国,最后成为近代京剧艺术的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满足了基本的吃、住、行生理需求以后,人们开
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由于我国城市化飞速进程中日益暴露出来的人口密集、道路拥挤、空气污染、生活工作负荷过重、食品安全等种种问题,城市居
高层建筑自在美国出现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期间,高层建筑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式:造型理性稳定、线条明确高挺。然而,这些形象“保守”的高层建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背
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对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巨大增长。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在城市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土地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建筑技术变革。随着人们对宜人人居环境的需求,住区设计要求充分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室外环境,确保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质量。室外环境的营造要考虑
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更多的是在设计者的思维下以传统建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技术层面的定性研究为主,而真正能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