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EMR及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资料。比较分析两组间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2006年1月-2013年1月12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EMR或ESD。病变大小:EMR治疗组的病灶直径(0.4-10.0)cm,中值为2.0cm;而ESD治疗组的病灶直径(0.8-10.0)cm,中值为4.0cm(P=0.036)操作时间:EMR、 ESD组操作时间及中值分别为(8-122) min、(27-180) min;24.0min、63.0min (P<0.01)整块切除率:EMR组为36.8%(35/95),且切除块数与病变直径呈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r)为0.365;ESD组为96%(24/25),切除块数与病灶直径无相关关系(P=0.188)。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较大病变(直径>2cm),ESD及EMR组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4.4%(17/18)10.2%(5/49)(P<0.001);ESD及EMR对较小病变(直径<2cm)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100%(7/7)、65.2%(30/46)(P=0.154)完全切除率:EMR及ESD组分别为51.6%(49/95),96.0%(24/25)(P=0.000)。对较大病灶(直径>2cm),ESD、EMR治疗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4.4%(17/18)36.7%(18/49)(P=0.000);较小病灶(直径<2cm),ESD、EMR治疗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0%(7/7)、67.4%(31/46)(P=0.182)。整块切除、分块切除总完全切除率为93.2%(55/59)、29.5%(18/61)(P=0.000)手术并发症:EMR、ESD组术中出血4例分别(4.2%)、3例(12%);术后延迟性出血2例(2.1%)、血1例(4.0%)(P>0.05)。EMR治疗无穿孔发生;ESD组出现2例(8.0%)穿孔(P>0.05)。EMR组、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分别3例(3.2%),2例(8.0%)(P>0.05)。术后随访情况:EMR、ESD组残留率分别为8.4%(8/95)、0%(0/25)(P=0.293)EMR组复发率为8.4%(8/95),ESD组复发率为4%(1/25)(P=0.749)。EMR组再发率2.1%(2/95),ESD组无再发(P=1.00)。病灶分块切除的复发率为10.9%(8/61),整块切除的复发率为1.7%(1/59)(P=0.043)结论1.与EMR相比,ESD对病变直径选择范围大、整块切除率高,且发生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的风险无差异,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内镜治疗方法。2.对于较小的病变(<20mm),EMR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与ESD相似,且EMR治疗具有操作简单、用时较少等优点,是治疗较小病变(直径<20mm)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一个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