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以及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是保持膝关节前后、外旋以及内翻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后需行手术重建恢复功能,但是手术方法还未达到统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单束单隧道重建、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Y”型)重建以及胫骨斜对角位点四隧道重建PCL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以确定哪种重建方法成为更好的重建方法,更加类似解剖重建;对PLC完整时、切断PLC与重建PLC,即同时重建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 tendon,PT)以及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以确定此法可以恢复膝关节的外旋稳定性,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例新鲜冷冻膝关节标本,分别行单束单隧道重建、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Y”型)重建、胫骨斜对角位点四隧道重建三种不同方法进行PCL重建,对PCL完整、PCL切断后及三种不同方法进行PCL重建后,应用CSS-44020力学试验仪进行测量并对比当给予胫骨近端134N后向力量时,膝关节位于0°、30°、60°、90°、120°时胫骨相对股骨后移的距离;在PLC完整、切断PLC以及同时重建LCL、PT以及PFL三种情况下,应用NWS-1000C型生物力学扭转试验机测量并对比给予胫骨远端施加5 Nm外旋扭距时,膝关节位于0°、30°、60°、90°时的胫骨外旋角度。结果:1完整PCL情况下,于胫骨上端向后施加负荷为134N后,在膝关节屈曲30°时胫骨的后移最大为7.37±1.04mm,屈曲120°时最小为3.78±0.37mm;切断PCL后,关节松驰度发生显著性变化,胫骨后移距离明显增加。在关节屈曲90°时最大为16.33±0.83mm,屈曲0°时最小为9.68±1.39mm(P<0.05);行单束单隧道重建PCL后,在膝关节屈曲各个角度时,胫骨的后移距离较膝关节切断PCL时减小,屈曲30°时最大为8.12±0.62mm(P<0.05);行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Y”型)重建PCL后,胫骨的后移距离与完整PCL时相似,在膝关节屈曲30°时最大为7.43±0.63mm,屈曲120°时最小为4.72±0.62mm(P>0.05);胫骨斜对角位点四隧道重建PCL后,在膝关节位于0°、30°、60°、90°、120°后向力量为134N时,在膝关节屈曲30°时最大为7.40±0.48mm,屈曲120°时为最小3.82±0.46mm(P>0.05)。2 PLC完整情况下,给予5牛顿·米的外旋扭距,分别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测量胫骨外旋的角度,屈曲0°时胫骨外旋角度最小为9.15±0.29°,屈膝90°时外旋角度最大为21.95±1.73°;切断PLC后在膝关节屈曲各个角度时胫骨外旋角度均明显增大,屈曲0°时胫骨外旋角度最小为34.33±1.35°,屈膝90°时外旋角度最大为46.89±0.93°(P<0.05);同时重建LCL,PT以及PFL后,其中PT的胫骨止点选为后外侧胫骨平台下20mm,腘肌腱沟偏内,PCL胫骨止点外下角偏外侧,充分模拟PT解剖形态。重复上述测量,发现在膝关节屈曲各个角度时胫骨外旋角度均明显减小,屈曲0°时胫骨外旋角度最小为9.79±0.59°,屈膝90°时外旋角度最大为22.54±1.26°,与未切断之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束单隧道重建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胫骨后移,屈曲30°时胫骨后移最大;股骨双隧道胫骨单隧道(“Y”型)技术可以在屈曲各个角度时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不能完全的模拟PCL的解剖形态而且在手术时无法保留胫骨的残端;胫骨斜对角位点四隧道重建PCL技术既能完全模拟PCL的解剖形态,又可以在手术过程中保留残端纤维,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2将PT胫骨隧道位点选为后外侧胫骨平台下20mm,腘肌腱沟偏内侧,PCL胫骨止点外下角偏外侧,充分模拟PT走行,较既往胫骨隧道位点更易在关节镜下创建。3当LCL、PT以及PFL同时重建后,使其充分模拟了解剖形态,可以恢复膝关节屈曲活动时的外旋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