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房颤管理指南推荐将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作为阵发性房颤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相对于迷宫手术,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创伤性较小,但手术中消融时导管释放的能量刺激引起心肌的烧灼感,使病人产生强烈不适。并且病人需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平均手术时间约2-4 h)易引起病人烦躁不安,而导致躯体活动,可能致使射频导管移位,不仅增加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而且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因此良好的镇静及有效的镇痛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中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麻醉方式多采用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但传统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易造成术中低血压、镇痛不足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布托啡诺作为一种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镇痛效果显著,同时具有镇静效果良好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显示在房颤除颤过程中应用布托啡诺,镇痛效果良好。但在房颤患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使用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托啡诺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寻求更佳的麻醉方式。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布托啡诺组,每组各40例。手术开始时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随后持续泵注芬太尼1μg/(kg·h);布托啡诺组手术开始时给予布托啡诺30μg/kg缓慢单次静脉注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患者入手术室时(T0)、用药后即刻(T1)、射频消融开始时(T2)、环绕肺静脉消融时(T3)、手术结束时(T4)不同时间点的HR、MAP、Sp O2;患者T2、T3时刻VAS评分、射频消融时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药物追加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和手术医生的麻醉满意度评分。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HR、MAP及Sp O2比较:T0时Sp 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T1、T2、T3、T4时Sp O2均显著下降,布托啡诺组下降幅度大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MAP和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msay评分及VAS评分的比较:T2时布托啡诺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T2、T3时布托啡诺组VAS评分较芬太尼组明显降低(P<0.05)。4、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的比较:芬太尼组术中出现呼吸抑制2(5%)例,恶心呕吐2(5%)例,头晕2(5%)例,多汗3(7.5%)例;布托啡诺组术中出现头晕6(15%)例,多汗5(12.5%)例,视力模糊2(5%)例。出现呼吸抑制后予以吸氧后可纠正,视力模糊症状在药物代谢后可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无心律失常、皮肤瘙痒、镇静过度等情况。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组患者使用补救药物的次数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因镇痛效果不佳需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的情况。5、麻醉满意度比较:布托啡诺组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和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均高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次静脉注射30μg/kg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能满足手术需求,镇静镇痛效果满意;2、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在产生满意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