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求破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难题。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综观一号文件的要求,涵盖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从农民关切到社会热点,文件一一回应。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年聚焦“三农”。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促进土地流转方面的要求,这份文件可以说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打好了基础。2010年7月,“一行三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对探索确权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融资工作提出了要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土地流转的放开和积极推动,如何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拓宽规模经营户的融资渠道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就目前而言,基于土地流转的融资模式,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探索中,尚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及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吸收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分析我国目前土地流转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于土地流转融资创新要遵循的原则,对目前的农地金融制度及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希望能够对解决农户融资困难有所贡献。本文紧紧围绕着经济转型期,各地土地流转融资的金融创新模式展开研究,安排了六章内容,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统领全文,在阐述研究背景后,提出所要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作为以后章节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本章还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整篇文章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和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有关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及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它们是文章后续展开的理论基石,也为后续土地流转融资形式推广普及提供了依据。第三章,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兴起和发展。首先简单介绍我国促使土地流转融资产生的内外动因,然后叙述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模式,最后讲解确权后农村土地流转融资的现状,包括我国土地确权的产生和进展,土地确权和流转融资的关系以及确权颁证后的融资实践,其中介绍了成都市磁峰镇“土地银行”流转融资的具体运作模式。第四章,我国土地流转融资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地区为例。本章首先叙述了目前成都市确权颁证的现状,并阐述了确权颁证后成都地区融资的概况;然后通过对成都温江、郫县、金堂、新都、崇州等二三圈层的农业经营大户和银行类金融机构调查获取的问卷分析,从资金供需双方角度,对全域成都土地确权后融资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又结合我国农地流转融资发展演变的历程,指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融资领域还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第五章,国外及台湾地区土地流转融资的经验和启示。本章首先简单介绍德国、美国的土地证券化模式和台湾土地银行主导的土地流转融资形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给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以启示和可参考的经验。第六章,对策建议。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提出改进目前农地流转融资形式,以期能够解决农户融资困难问题的一些思路。首先,要继续完善和推进农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其次,积极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加快流转载体建设;第三,建立流转融资中介机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第四,建立系统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制度,为农地流转融资提供支持:最后,完备相关法律制度,以保证农地流转各种融资模式的顺利运营。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有:(1)研究切入点的创新。前人在考虑土地融资问题时大多是局部的事实考察,没有对局部地区具体形式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本文则是结合理论分析案例,考察局部成功经验的可普及性。(2)以往的研究大多仅仅从抵押信贷角度去考虑土地的融资能力,本文研究则是考虑实现土地的资本化,建立一个土地充分流转的市场来实现农户的融资。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1)由于有关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数据不易获取,加上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处于改革和试点阶段,本文部分列举出来的数据可能比较陈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理论分析过多,缺少定量方面的研究支持,使文章结构单薄。(2)本文借鉴了国外土地证券化经验,由于在国内缺少实践效果支撑,究竟实施起来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文中指出的我国目前土地流转融资存在的问题,只是局部的几个方面。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本文只是对已有土地融资形式的验证推广,并没有研究出更好的土地流转融资形式,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究竟该采用何种模式更为有效。这些都需要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