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分析温州幼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入手,首先分五个阶段来阐述每个阶段的温州幼儿教育实际情况和特点,最终形成了以公办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的大社会办幼儿园的格局。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温州幼儿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壮大,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体制多样化、收托形式多种化、办园竞争激烈化、幼教管理规范化等。
从温州幼儿教育办学模式构成来看,目前温州主要有公办幼儿园、国有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等办学形式,不同办学形式背后蕴涵着不同历史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论文中主要从社会经济驱动、人口增长需要、利益的驱动和教育政策的驱使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加以论证。
温州经济发达,城区居民的人均国民收入较高,富起来的温州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甚至不惜重金托关系进优质幼儿园,但优质幼儿园数量缺乏,形成严重的供需矛盾。温州学前儿童受教育率很高,远远超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总目标。但是,温州学前教育师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学历、职称层次低,还有相当部分是不合格教师,这些都是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吻合的。
温州幼儿入托率高,不但需要有更多的幼儿园来支撑,还要大量的高水平学前师资力量来支撑,可是高水平学前师资来源有限,短时期内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形成学前师资的供需矛盾,导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被“哄抢”。在温州学前师资需求过程中,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是学前师资特长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二是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的渴望,三是学前师资需求本身呈现出层次化特点,四是学前师资需求流向呈现出正向化,五是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于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六是用人单位对男性幼儿教师渴求。
温州学前教育人才资源配置的公共组织有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和高校,而这种配置的非公共组织在温州还没有真正出现。温州学前教育人才还是通过大范围“广告式”或小范围“人情式”的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政府的人才资源调节职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一定市场手段来调节。但是由于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政府宏观政策不平衡、人才流动成本过高、人才流通渠道不规范、权力寻租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致使最好的师资去不了最好的单位,反而弱的师资可以到强的用人单位。因此,为了保障学前人才的正常流动,防止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出现失灵,在温州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人才的竞争环境。根据对温州学前师资来源的分析可知,当前温州学前高层次师资主要来源于温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其中温州大学占绝大部分。因此,温州大学作为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积极担负起培养和培训温州幼儿教师的使命,以提高温州学前师资的教育水平,促进温州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温州大学原有学前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缺陷。为了使温州大学学前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温州学前教育人才需求特点,必须对原有专业培养模式加以变革,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块。一是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方向的选择模块,二是建立宽口径就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构建“全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幼儿教师教育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