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DS)腰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构建个性化矢状面重建模型,以期获得最佳手术疗效。方法:第一部分,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2013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96例D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长节段组45例(>3个节段),短节段组51例(≤3个节段)。术前及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于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冠状面Cobb角、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 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脊柱-骨盆参数、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探究重建矢状面平衡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的影响。根据末次随访患者ODI指数的第75百分位截止值,将患者重新分为轻度障碍组(32例)和重度障碍组(15例)。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亚组探讨术后不同矢状面平衡(SVA)和PI-LL是否匹配的手术疗效差异。第三部分,个性化矢状面重建模型的构建。对行矢状面重建的DS患者进行脊柱-骨盆参数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推出术后SVA的预测方程,将其和理想SVA方程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理想LL的预测方程;并与其他LL预测模型做横向对比检验其有效性。结果:第一部分,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高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下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下肢痛VAS和OD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长节段组下腰痛VAS改善程度较短节段组明显(P<0.05)。与术前相比,长节段组术后Cobb、SVA、TLK、PT显著减小(P<0.05),SS和LL显著增大(P<0.05),而短节段组仅PT减小和SS增大(P<0.05)。长节段组并发症发生率(33.33%)显著高于短节段组(19.61%)(P<0.05)。第二部分,末次随访时,重度障碍组的脊柱-骨盆参数Cobb’s,SVA,TK,PT,PI-LL明显高于轻度障碍组(P<0.05),而LL小于轻度障碍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SVA、LL、PT以及PI-LL是影响DS患者术后ODI指数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分亚组分析示26例SVA≤50mm患者的ODI指数与16例50mm0.05),5例SVA≥95mm患者的ODI指数高于50mm0.05)。第三部分,术后脊柱-骨盆参数SVA与TK(r=0.325,P<0.01),LL(r=-0.516,P<0.01)以及PI(r=0.392,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多元线性分析获得SVA的预测公式:SVA=2.48PI-4LL+90.92;结合理想SVA=2~*(Age-55)+25,进一步推导出LL的预测模型:LL=0.62~*PI-(Age-55)/2+16.48;与其他模型相比,该模型预测的理想LL与实际LL之间的差值为4.2±2.4°,提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1.短节段固定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长节段固定在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和缓解下腰痛方面更具优势。2.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3.LL=0.62PI-(Age-55)/2+16.48,可为个性化矢状面重建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