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中国已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因此,各种级别的国际会议日益增多。但是,在中国,能够胜任同声传译的人员相对于这一市场来说极为有限。以笔者生活和学习的城市长春为例,随着各种国际活动的日益增多,如东北亚国际博览会、中国长春农业博览会等,可胜任这些国际活动的同声传译译员却十分短缺。同声传译是一种即时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译员不仅能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信息,这就对译员本身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专业人士,一般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很难胜任这一职业。就其实质而言,口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三大方面:理解,记忆和输出。由于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因此口译的理解过程是保证口译的质量,促进口译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在口译理解过程中,除了语音听辨、语义经验、句法经验等语言因素,能有效地帮助译员完成理解的还有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但可以帮助译员完成听辨,还同时起着揭示原语词义、帮助建立“意义单位”乃至帮助语篇理解等重要作用,这样口译译员才能保证在听辨的同时向语义理解过渡。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背景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等认知因素是否与同传理解有关系?2、如果有关系,这两个认知因素是如何影响同传理解的?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二年级的学生(2010级)。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研究工具有:外国语学院419室同传设备、录音设备、根据所考察认知因素而设计的调查问卷等。文中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个例研究法。作者从哈佛大学公正公开课系列演讲中选取三篇作为实验材料。这类材料对于普通英语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会略为困难,但更加适合MTI专业二年级学生。根据本研究中所要考查的认知因素,实验中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10人。A组用来观察背景知识对同传理解的影响如何,B组用来考查逻辑分析能力对同传理解的影响如何。为避免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作者多准备了几份材料,以防出现因设备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而需要重新操作,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每组分别进行试验,均包括三大步骤:同传录音、相关考查因素问卷调查、听众满意度调查。在进行实验的三天前,作者安排A组实验对象观看哈佛大学公正公开课的前三课,查阅关于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A组实验材料与其哲学观点有关)哲学观点的资料。在实验当天,请A组同学观看哈佛大学公正公开课第四课(10分钟节选)并进行同传和录音。在录音结束后,请A组同学填写《背景知识问卷调查表》。B组研究对象不需事先查阅相关内容,直接在实验当天进行哈佛大学公正公开课第六课同传(10分钟节选)进行同传并录音。在录音结束后,请B组同学填写《逻辑分析能力测试》。为衡量每组研究对象的同传质量,作者在实验结束后在B组中任选三名实验对象听A组各个实验对象的录音,填写《听众满意度调查表》并计算得分;同理,作者也在A组实验对象中任选三人听B组实验对象的录音,填写《听众满意度调查表》并计算得分,然后分别取A组和B组的每个实验对象所得平均分作为其最终得分。最后,将A组实验对象《背景知识问卷调查》所得分数与其《听众满意度调查表》所得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将B组实验对象《逻辑分析能力测试》所得分数与其《听众满意度调查表》所得分数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背景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与同声传译的理解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背景知识越丰富,同声传译的理解越好,同传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逻辑分析能力越强,同声传译的理解越好,同传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由于心理因素包含范围很广、对同声传译理解过程影响复杂,仅仅通过一个实验很难将各个心理因素一一衡量并进行分析,因此,在本次调研中,笔者选取了两项对口译理解过程影响较为明显,对笔者来说研究起来切实可行的认知因素:背景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通过口译学习者对不同材料进行同声传译的情况,分析影响口译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背景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对口译理解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今后的口译学习者提供参考,以便他们能够通过注意这些因素,而提高自身的口译认知能力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尽管本文对影响口译理解的认知因素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但对问题的解决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仍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作者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局限,希望能够为对此课题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以做出更深入更具有创新性的成就,为外语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