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原油田位于甘肃省镇原县,构造区域上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西南部,属西南沉积体系。三叠纪时受西南物源控制,形成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物,经过长7期湖盆的扩张后,开始收缩,到长3期湖盆收缩较快,其沉积环境从大面积的水下沉积演变为水上沉积,直至深湖相消失并全部演变为浅湖相的沉积。侏罗纪时,由于盆地的整体抬升,镇北地区大面积缺失长2、长1地层,其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但是由于对该区的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砂体展布、油气成藏等的研究不是很详细,从而制约了对该区油气富集的深入了解,未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现代沉积学原理为基础,应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镇原油田镇221区块长81的地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平面相展布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标志层特征法、岩石矿物学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和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并借鉴前人对延长组地层的划分方案,依据沉积学原理将长81内部分层,采用旋回对比方法并结合GR、SP、AC等测井曲线,分析曲线形态的旋回性、幅度和泥质隔层的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岩性和电测曲线特征研究将长81层段划分为3个小层,长811小层厚度范围:6-15m,标志层为底部发育泥岩或砂质泥岩隔层,电性组合特征为高GR、高AC、和低电阻;长812小层厚度范围为11-20m,电性组合特征为高GR高AC和低电阻;长813小层厚度范围:8-20m,砂岩在此段一般发育较差,标志层为底部发育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隔层,电性组合特征显示为高GR高AC和低电阻。经过对研究区纵横剖面连井剖面对比,三个小层地层厚度相差不大,地层起伏较小,地势比较平缓。延长组主要由陆源碎屑岩组成,岩石类型多样,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岩石类型有细-中砂岩以及粉砂岩和泥岩等,颗粒分选较好,多以次棱角状为主,分选性中等-较好,颗粒间的接触方式以线状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要接触方式,颗粒支撑在研究区占绝对优势,结构成熟度较好。沉积构造中常见到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沙纹交错层理等以及冲刷面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生物成因构造。根据沉积相标志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西南缘,参考前人资料、测井和录井等资料,依据岩石类型及结构特征、沉积构造以及测井相特征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与划分,识别出研究区发育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厚度、砂/地比值的统计,采用优势相编图法最终编制了镇原油田镇221区块长81油藏平面相及砂体等厚图,综合分析得出研究区整体处于水下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以及水下分流河道侧缘等沉积微相。详细介绍了镇原油田镇221区块长812小层、长811小层微相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砂体的发育完全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呈西南-北东向的条带状展布,河道形态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长81的骨架相,长811小层和长812小层砂体较发育。长812小层砂体整体上较发育,砂体一般厚度在2-18m,最厚可以达到17.3m。在平面上主要发育西南-北东向条带展布的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侧缘等沉积微相,长8,1小层砂体发育情况与长812相似,在平面上主要发育西南-北东向条带展布的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但没有长812发育情况好,砂体厚度不大,一般在2-10m,最厚达到8.9m,单层砂体厚度很薄。在研究区长81储层砂岩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少量中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以灰色、浅灰绿色、灰褐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量长石砂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孔隙组合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喉结构总体属中孔细喉型;结合研究区各小层储层物性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区长81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主要为中-低孔,渗透率主要为低渗储层。总体来说,具有中-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为明显。系统研究了长81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及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根据物性参数及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油层静态和动态资料将研究区长81储集砂体分为四类,I、II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渗流能力,Ⅲ、Ⅳ类储层较差,总结出研究区储层多以II、Ⅲ为主,Ⅲ类所占比率最大。对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研究,评价长81储层属于中等-强非均质储层。通过对含油构造、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81储层为岩性油藏,受构造作用和砂体厚度的控制较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油藏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成岩作用对于油藏的富集起到了关键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