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CBD2的功能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片作为植物不可缺少的组织,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生产车间。叶色突变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且容易被识别的遗传现象。叶色突变体是叶绿素合成与代谢的研究、光合作用的研究、高光效育种和观赏植物培育等的重要材料。叶绿素是参与光合作用最关键的物质之一,因此借助叶色突变体对叶绿素合成及代谢相关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为光合作用最大化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的出发点是基于前期研究发现的一株拟南芥T-DNA插入叶色突变体cbd1(chlorophyll biosynthetic deficiency 1)。我们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其同源基因 CBD2(Chlorophyll Biodegradation Deficiency 2)的突变体cbd2及双突变体cbd1cbd2。借助三种突变体,本课题利用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对突变体cbd2及cbd1cbd2的基因、表型、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水平、叶绿素中间产物含量、叶绿素降解产物含量和叶片离子含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探讨CBD2的功能及CBD1与CBD2间的作用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定位于叶绿体基质的CBD2是进化保守的CBD1的同源蛋白CBD1和CBD2是拟南芥中仅有的两个Type Ⅱ CAAX金属蛋白酶超家族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高达58.39%。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CBD2有三个跨膜结构域,N端有71个氨基酸为cTP,有三个进化保守且与金属螯合功能相关的模体。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实验得知CBD2定位于酶促反应活跃的叶绿体基质。GUS化学染色转基因植株表明该蛋白在植株根、茎、叶、花和果荚等各个组织部位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2.CBD2有参与叶绿素降解途径的潜在功能cbd2功能缺失突变体具有典型的参与叶绿素降解途径的基因突变后的表型,即正常培养条件下无明显表型而黑暗诱导后呈现加速衰老现象。qRT-PCR分析表明cbd2中叶绿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在黑暗诱导后表达量不发生明显变化,cbd2中的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积累与WT相同。然而,cbd2中叶绿素降解途径一些关键基因在黑暗诱导后会发生2-6倍上调,叶绿素降解非绿色中间产物RCC(红色叶绿素代谢产物)和FCC(有初始荧光的叶绿素代谢产物)在黑暗诱导后较WT中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增多。以上结果表明,虽然与CBD2同源的CBD1经过前期实验结果证实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CBD2却更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途径。3.cbd1cbd2有生长迟滞和相较cbd1更严重的黄化及衍生表型在正常培养条件下,cbd1呈现叶片黄化,其叶绿素含量下降约30%,Chla/b比值上升26%左右;cbd2无明显表型;cbd1cbd2双突变体具有比cbd1更明显的叶色变化,叶绿素下降量约为75%,Chl a/b比值上升44%左右,且植株发育成熟较慢较矮。黑暗诱导植物衰老3天后,cbd2和cbd1cbd2表现出明显加快的衰老现象并最终提前死亡,而cbd1没有此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得出,cbd1cbd2双突的叶绿体呈现衰老状态,失去正常的梭形而变得浑圆、无正常的类囊体垛叠、无淀粉粒、有丰富的质体小球。叶绿素荧光检测所代表的光合作用强度分析表明,cbd1较WT光反应中心开放程度高,实际光化学效率高;cbd1cbd2反应中心开放程度高,实际光化学效率更高。通过荧光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积累情况的分析显示,在叶绿素合成前体ALA和铁螯合剂DP药品的处理下,cbd1cbd2有比cbd1程度更高的镁卟啉和镁卟啉甲酯堆积。而二者的前一步中间产物原卟啉和后一步中间产物原叶绿素酸酯的含量与WT无明显区别。4.CBD1与CBD2的N端不存在物理互作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CBD1与CBD2的N端100个氨基酸不存在物理互作。二者并不以结合形式共同在叶绿素合成途径上发挥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我们推测CBD2可能在叶绿体基质中参与叶绿素降解代谢途径。而且,CBD2与其参与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同源蛋白CBD1在叶绿素循环上下游分别行使功能,却能共同导致植株叶色突变加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阐明叶绿素合成及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方向。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过量排放导致了雾霾和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大多数VOCs具有毒性、致畸性和致癌作用,所以VOCs的治理受到广泛关注。离子液体(ILs)的溶解能力强、蒸气压低、稳定性高且可设计性强,与超临界CO2和双水相并称为三大绿色溶剂。离子液体(ILs)一般由有机阴阳离子构成,对VOCs溶解能力强,近年来被应用于有机挥发性废气的处理。离子液体吸收剂可以循环再生,通过升温或减压方法也
随着近几年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人工智能作为解决复杂建筑学问题的方法引入建筑学领域,并期望借助这一研究方法更加快速高效地解决现有问题,甚至探讨信息时代中建筑学的发展趋势。而本研究是与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该项目以产业园为研究对象,期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园布局的进行设计生成,并对设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将建筑师从复杂枯燥的数量计算,布局试错的环节中解放出来,提
近年来关于裂隙介质渗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裂隙及其构成的裂隙网络是地下水系统中水、污染物以及石油储层中的石油、天然气的关键迁移通道,也是放射性废物从低渗透岩体储库发生泄露的关键路径。研究单裂隙的渗透特性是研究岩体水力学特征以及渗流状态规律模拟预测的基础。对于单裂隙而言,裂隙的几何形态特征及裂隙内充填胶结情况对其渗透性影响重大。由此可见,对裂隙几何隙宽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量表征,建立几何隙宽与水力隙宽之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是地源热泵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地埋管内的换热过程与周围岩土层的物理、热物性密切相关,不同岩土岩性的导热性能差异很大,若地层中存在地下水渗流时也会影响周围岩土体的热传导过程。目前,将地埋管周围岩土体视为均质体的方法不够准确,因为地层的物性不均匀性会极大影响管内传热过程,从而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地下岩土体结构分层中地埋管的换热性能研究,能更加细致地刻画出不同岩性结构、不同
学位